sp2|中国科学家开创石墨炔科学研究
石墨烯、富勒烯、碳纳米管……这些碳材料的发现 , 都曾在科研圈掀起研究热潮 。 2010年 , 石墨烯的发现者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 就在同一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玉良和团队发现了一个碳材料家族的新成员:石墨炔 。
和此前碳材料的发现一样 , 石墨炔的发现同样掀起了科学界的研究热潮 。 但是 , 和此前碳材料研究都由国外科学家开创不同 , 石墨炔的发现与研究是国外科学家跟进中国科学家开展研究的实例 。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 , 为了全面呈现石墨炔研究的“前世今生” , 讲述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石墨炔研究领域默默耕耘、持续引领该领域发展的故事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专访了李玉良院士 。
全球首创并命名石墨炔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请您介绍一下 , 究竟什么是石墨炔?这种二维碳材料有哪些优点?
李玉良:石墨炔是一个新的碳同素异形体 , 是由碳碳炔键(sp碳)将苯环(sp2碳)共轭连接形成二维平面网络结构的全碳材料 。
由于具有丰富的碳化学键、大的共轭体系、天然的孔洞结构和本征带隙等特征 , 石墨炔在生长、组装和性能调控等方面表现出巨大优势和先进性 , 将是推动催化、能源、光电转换及新模式转换和转化等领域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材料 。
2010年 , 我们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大规模制备出了石墨炔薄膜 , 并用“石墨炔”对其进行命名 。 自此 , 石墨炔这种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第一次真实地呈现在人类面前 , 为碳材料家族增添了新成员 。 石墨炔的成功制备结束了合成化学不能制备全碳材料的历史 , 开创了人工合成新型碳同素异形体的先例 , 开辟了碳材料研究新领域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您和团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石墨炔的?当初为什么要关注石墨炔研究?
李玉良: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平面碳的合成化学研究 , 合成到十几个碳原子时 , 由于表面张力太大 , 合成过程很难控制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的研究时断时续 。 随后 , 我们继续探索了高温固相合成、两相和多相的界面生长等方法 , 发现这些方法的产物太复杂 , 很难分离 , 很难保证我们的研究有大的进步 。
直到2004年 , 石墨烯的发现强烈地触动了我们 。 我们坚持初衷 , 经过6年的艰苦探索 , 在2010年利用我们创造的方法成功合成了具有二维结构的新碳同素异形体 , 并首次用中文命名为“石墨炔” 。 我们的专利覆盖了所有含有三键的碳同素异形体 。 我们不断丰富石墨炔的研究内涵 , 推动了石墨炔在诸多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
事实上 , 在石墨炔发现前 , 所有碳材料的电子结构都是sp3或sp2碳杂化 , 没有sp和sp2碳共杂化形成的碳材料 , 像富勒烯、碳纳米管以及石墨烯都是由sp2杂化形成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表面电荷分布均匀 。
然而 , 石墨炔是sp和sp2杂化形成的 , 其表面电荷分布极不均匀 , 表面活性很高 , 极易产生奇特的、不可预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因此 , 石墨炔一直是科学家们期待探索的领域 , 也是碳材料领域一个重要的挑战 。 这是我们为什么研究石墨炔的初衷 。 很高兴 , 目前的研究表明 , 石墨炔在催化、储能、光电、光热转化、信息智能、新模式的转化与转换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示了变革性的性质和性能 。
持续引领石墨炔领域的研究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关于石墨炔的研究 , 国际上的竞争态势是怎样的?我国的石墨炔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
李玉良:2010年石墨炔首次成功合成以来 , 我们研究团队和国内主要研究团队共同攻关 , 解决了石墨炔可控制备、生长及聚集态结构的形成等基础科学问题 , 建立了石墨炔体系理论计算方法、结构表征技术等 , 并在催化、能源、光电、生命科学、智能信息和新模式物质转化与转换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国际关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 在国际上持续引领该领域的研究 。
- 强强联合!纯国产CPU和OS总算抱团了,中国“心脑”完全自主可控
- 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展神速|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展神速,捷报频传!
- 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行业相关企业注册量及投融资情况
- 一图读懂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 WWDC22大会将至 一起来看看那些改变世界的中国身影
- jvm|美媒:还剩6个月,中国市场留给EUV光刻机的时间不多了!
- 电信|中国移动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电信业的传承
- 芯片|中国芯片的反击战!6年攻破被垄断的“高铁之芯”,为中国自豪
- 武装|应对抵抗武装大疆无人机威胁,缅军在战场部署中国制造反无人机枪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点式液位传感器与单点式液位传感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