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掌握正确防抖姿势 相机也有鸡头效果( 二 )



双重防抖

为了解决镜头防抖、机身防抖的不足 , 相机制造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同一系统中同时采用镜头防抖、机身防抖功能 , 并对镜头防抖功能进行合理配置 。 比如做得比较成熟的是尼康、索尼、松下 , 在它们全画幅机身中标配了机身防抖功能 , 但是一般只在焦距100mm+的镜头上配置镜头防抖功能 , 这样短焦距镜头简化了设计 , 通过机身获得防抖能力 , 长焦距镜头拥有不错的防抖效果 , 甚至能与机身防抖结合 , 实现双重防抖 , 进一步提升防抖效果 。

不过限于成本 , 大部分APS-C相机没有配备机身防抖功能 , 只能通过镜头实现防抖 , 不过相信技术成熟以及元器件供应充足 , APS-C相机会慢慢普及机身防抖功能 。
正确防抖姿势
为了更好衡量防抖效果 , CIPA(日本国际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早在多年前就制定了一套防抖效果测量标准 , 相机厂商说的几档或是几档防抖正是基于CIPA测量方式得到的 。 不过我相信很多用户使用相机时会发现防抖效果达不到厂商标称值 , 为何会出现情况 , 我们先从CIPA测试流程说起 。


按照CIPA防抖测试标准 , 测试标靶是由黑白跳变的纵横色块组合 , 每个色块中心是一张重复的照片 , 标靶大小是1000mm X 750mm , 测试时 标靶放在等效全画幅焦距的20倍距离上 , 也就是说100mm全画幅镜头的标靶摆放距离是2000mm , 50mm APS-C镜头(1.5X)的标靶摆放距离是1500mm 。 测试时相机放在一个特定的振动装置 , 该装置会沿俯仰、水平轴进行摇摆振动 , 模拟手持效果 , 然后拍摄200张照片 , 并设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标准(当中涉及到公式计算 , 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介绍) , 最后按照一个算法测出相机、镜头的防抖效果 。


CIPA的测试方案出台为提供可以横向评价防抖效果的标准 , 大家都知道数值越高 , 防抖效果越好 , 但是测试漏洞也不少:

1.防抖是水平状态下测试出来的 , 无法反映俯拍、仰拍时的防抖效果;

2.忽略了被摄物的距离、放大率影响防抖效果;
3.测试是用机器模拟双手抖动 , 忽略使用者个体差异 , 比如说使用大炮可能会因为力量不足无法获得最佳防抖效果;
4.测试状态是静对静(相机与被摄物都在原地) , 在动对静、动对动的状态 , CIPA值没有参考意义;
5.测试没有考虑环境因素 , 比如说强风会影响防抖效果;
因此在实际使用时 , 要拍摄出清晰的照片 , 必须对人肉防抖效果进行修正:

1.俯拍、仰拍时防抖效果适当下调1-3档;

2.在近摄时防抖效果下调1-2档;
3.若要手持大炮 , 多锻炼身体或是使用脚架;
4.动对静、动对动拍摄时 , 忽略防抖效果 , 要根据实际速度去决定快门速度;
5.强风环境下防抖效果下调1-2档;
6.微距镜头本质是变焦镜头 , 在微距状态下建议使用脚架;
7.增倍镜会影响防抖效果 , 搭载增倍镜时防抖效果请参考官方说明 。
选对防抖模式

除了上述要点 , 要获得最佳防抖效果 , 还要选择正确防抖模式 , 下面是尼康、佳能、索尼三家主流相机制造商防抖模式:

尼康

尼康在无反时代的防抖模式相对简单 , 低端产品只有开关VR防抖 , 但是高端产品提供Normal、Sport两种防抖模式 , 即使大炮也不例外:
Normal:适用于在拍摄静止拍摄对象时增强光学减震 。
Sport:适用于拍摄运动员和其他正在进行迅速且不可预测运动的拍摄对象 。

佳能
佳能的防抖模式相对复杂一点 , 低端产品只能开关防抖 , 而中高端产品支持模式更多一点 , 分别是模式1、模式2和模式3三种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