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国后为什么大肆屠杀功臣 为什么建国之后杀功臣

正所谓飞鸟尽 , 良弓藏 。究其原因是这些开国大臣手握重权 , 建国赏赐之后不把帝王看在眼里 , 还以为是当初的难兄难 , 弟功高震主 , 陷皇帝被动难以服众所以动杀心也是迫不得已 。一方面这些来自底层的帝王也害怕这些功臣复制他的作法 , 在他百年之后也推翻他的帝国 。

朱元璋建国后为什么大肆屠杀功臣 为什么建国之后杀功臣

文章插图
文章目录
  • 1、为什么中国历朝在建国后都要大杀一批功臣
  • 2、君王建国需要功臣,为什么开国却要杀功臣呢
  • 3、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呢
  • 4、朱元璋建国后为什么大肆屠杀功臣
为什么中国历朝在建国后都要大杀一批功臣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中 , 有一个现象经常重复出现 , 那就是历代名将难得善终 , 他们往往不是死在敌人手中 , 而是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如春秋名将伍子胥被奸臣所害;战国名将白起“死而非其罪”;汉朝名将韩信、彭越、英布被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所杀;唐朝名将李光弼遭猜疑忧惧而死 , 仆固怀恩被迫反叛 , 病死鸣沙;宋朝名将岳飞被秦桧阴谋陷害;明末名将袁崇焕被昏君凌迟处死……
这些名将之所以不得善终 , 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方面 , 名将“戴震主之威 , 挟不赏之功” , 手握兵权 , 位高权重 , 不被君王猜疑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办法消除君王的猜疑 , 必然会惹祸上身 。另外 , 正如范蠡所说的:“飞鸟尽 , 良弓藏 , 狡兔死 , 走狗烹 。”如果遇上只能共患难 , 不能共享乐的君王 , 名将更没什么好下场 。
主观方面 , 一些将领功成名就以后 , 居功自傲 , 骄横跋扈 , 对下傲慢 , 对上不敬 , 这些人不知自己身处险境 , 往往死于非命 。
英明的君主爱惜名将 , 想办法与他们共保富贵 , 如唐太宗见尉迟敬德犯错误便及时加以纠正 , 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与开国功臣和平共处 。
明智的将帅深谙“月盈则亏 , 盛极必衰”的道理 , 深畏满盈 , 或功成身退 , 或谦虚谨慎 , 使自己免遭伤害 。如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 , 知道“大名之下 , 难与久居” , 毅然离开越国;南朝名将韦睿功劳越大越谦虚 , 梁武帝对他始终信任不疑;唐朝名将郭子仪谦虚谨慎 , 进退有节 , 平易近人 ,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 位极人臣而众不嫉” , 他的善终完全得益于其过人的智慧和良好的修养 。
君王建国需要功臣,为什么开国却要杀功臣呢很多先帝创业的时候 , 打仗时和兄弟们一起“共苦” , 但是一旦到了该“同甘”的时候 , 变脸比翻书还快 。
一些比较仁慈的皇帝会用和平解决的办法来架空他们的权利 , 例如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但是有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 遇上不留情的皇帝就直接选择了最简单一劳永逸的办法 , 就是直接杀掉 。
朱元璋把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杀了个十之八九 , 刘邦也是把自己封的除刘以外的诸侯杀了个精光 。
他们不顾生命之危跟着皇帝建立了国家 , 但他们还是躲不过皇帝的猜疑 , 最终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
但从皇帝的角度来想 , 他们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 , 只要有一点对自己不利的苗头都要马上扼杀在摇篮里 。
第一 , 能当上功臣的都是最初就跟着皇帝打天下并最后活下来的人 , 肯定个个都有两把刷子 , 他们彼此都十分了解 , 如果他们想造反的话 , 他们就会变成很可怕的对手 。
所以 , 为了永绝后患 , 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杀了他们 , 因为死人是最听话的 。
第二 , 有很多功臣他们的威信比皇帝更大 , 而且他们拥有大部分军权 , 所以皇帝怎么可能不忌惮他们 。
就像韩信 , 又用兵如神 , 被人称为“兵仙” , 即使韩信并无造反之心 , 但是刘邦还是容不下他 。
而且 , 就算他们现在很忠诚 , 但是这种忠诚能持续多久没有人能保证 , 如果有一天让他们选择忠诚和权利 , 也没人能保证他们百分之百选择忠诚 。
考虑的再长远一些的话 , 你能保证你不在以后你的后代能绝对忠诚吗?所以 , 为了这些不确定因素 , 还是杀掉比较保险 。
第三 , 为了后代铲除异己 , 为了自己的江山不改换他姓 。比如朱元璋 ,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性情温和 , 仁慈宽厚 , 朱元璋怕他去世以后朱标会镇不住那些大臣们 , 于是就先下手为强 , 给朱标把前路都铺好了 , 对开国功臣们毫不手下留情 。
所以每个开国皇帝杀掉功臣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 , 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 虽然杀了以后会有一些弊端 , 但是多数是利大于弊的 。
为什么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呢杀开国功臣是历朝历代的通病 , 只不过有的朝代不太严重 , 有的朝代相对温和 , 有的朝代则是通过相对和平的方式代替野蛮的杀功臣的方式解决这种矛盾 , 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宋朝 。
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决功臣隐患 , 这种文明的方式绝对值得大肆颂扬 , 有道是上有所好 , 下必甚焉 , 宋朝将近300多年的时间 , 皇帝、包括整个国家的做法都比较文明 , 宋朝也达到了中国历史文明的最高峰 , 这个不需要质疑 , 论文明程度 , 雄汉盛唐也只能屈居其后 。
关于历朝历代为什么都热衷于杀开国功臣 , 原因很简单 , 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
【朱元璋建国后为什么大肆屠杀功臣 为什么建国之后杀功臣】开国功臣有两大特点 , 一是本事大 。
能在乱世之中存活下来 , 并且推翻原有的王朝 , 建立新的王朝 , 本身就都是经天纬地 , 谋略天下的本事 , 如果他们要造反 , 恐怕除了他们自己 , 没人能灭掉他们 , 这无疑为政权的稳固埋下了隐患 。
二是脾气大 。这个脾气大不是说他们脾气暴躁 , 而是说他们有造反的思想可能 , 毕竟他们都是造过反的人 , 最起码造反的心理这一关是毫无压力的 , 不会觉得违背忠孝大义 , 更不会觉得造反有多难 , 所以是存在造反可能的 。
基于这两点 , 为了给子孙后代一个安稳的统治环境 , 开国皇帝基本会想方设法解决开国功臣这个头疼的问题 , 只不过有的是像宋朝这样温柔的干掉 , 削去实权 , 而更多的则是斩草除根 , 以绝后患 。
历史上杀开国功臣最狠的是三个人 , 分别是汉高祖刘邦 , 什么韩信 , 彭越 , 英布等等一个不放过 , 张良要不是识趣 , 早早滚蛋 , 萧何要不是十分乖巧 , 也都难逃一死 。
第二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 朱元璋做的有点太明显 , 吃相太难看 , 徐达 , 李善长 , 胡惟庸 , 蓝玉 , 包括刘伯温等人 , 无一不是死在他手下 。
战神常遇春要不是死的早 , 凭着他的脾气 , 恐怕会死的比他小舅子都难看 。在朱元璋手上 , 只有看似愚钝的胡大海得以善终 , 实属难得 。
朱元璋建国后为什么大肆屠杀功臣太子朱标不死 , 朱元璋还可能留些情面 , 不会把朝中大臣整个清洗一遍 , 朱棣虽然有心反叛 , 但只要朱标在世一天 , 他便一天不敢犯 , 然而那位性格宽厚 , 对弟弟友爱 , 也被朱元璋寄托厚望的太子 , 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 对晚年的他打击十分巨大 , 也是造成屠杀功臣的最重要原因 。
古代君王选择继任者的标准是 , 立嫡 , 然后才轮到立长 , 身份很重要 , 朱标完全符合这个标准 , 他是马皇后 , 也就是传说的那位大脚皇后亲生儿子 , 而这位大脚皇后可是朱元璋结发妻子 , 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 连朱棣继位之后都要蹭热度 , 愣说自己是马大脚生的 , 然而朱标早逝 , 继位人选选择朱允文也没问题 , 他是嫡传孙子 , 爷爷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在朱元璋前面的帝王里也发生很多次了 , 周平王 , 忽必烈 , 金世宗等等 。
然而朱允文太年轻了 , 15岁朱标就死了 , 又过了六年 , 朱元璋也死了 , 20多岁就承担起这个新王朝的重任 ,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应该是担心的 , 特别是跟着自己打天下的那波人马 , 连强大的蒙元都被推翻了 , 朱允文他一个小毛孩子能有多大阅历 , 多大威望 , 多大能力能够驾驭的了他们 , 蓝玉这样的猛将 , 连自己都驾驭不了不得不杀之 , 朱允文能吗?显然是不能的 , 朱元璋晚年知道自己时日无多 , 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替朱允文铲除这些潜在的威胁 。
其实这也只是原因之一 , 还有一层原因是这些功臣自取死路 , 像汤和与徐达并没有被朱元璋屠杀 , 有人说徐达是被朱元璋送鹅害死的 , 这是野史中的无稽之谈 。
朱元璋时期的两次大案 , 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牵连众多 , 而他们俩就是找死 , 胡惟庸做了7年右丞相 , 都干了什么事 , 结党营私 , 排除异己 , 换在其他帝王也许没什么大事 , 这种事历史上太多了 , 然而这是大明开国帝王 , 从乞丐一步步奋斗上来的狠辣角色 , 在老朱的眼皮低下干这种不利于王权的勾当 , 老朱能容忍吗?显然不可能 , 就算是被李善长推荐的又怎样?一起杀了就是了 。
蓝玉呢?更是如此 , 虽然蓝玉是为军事天才 , 把北元赶到了捕鱼儿海 , 又平定了西南 , 功勋卓著 , 然而天下太平了 , 大明安全了 , 那还用你干嘛呢?蓝玉显然没学过什么叫“狡兔死走狗烹 , 敌国灭 , 谋臣亡 。”自己本来已经失去了价值也就算了 , 低调一点 , 老朱起初也没打算杀他 , 老朱还希望他来镇守大明天下 , 辅佐朱允文登基 , 然而他却屡次口出不逊之言 , 声称老朱给他的分封少了 , 居功自傲 , 甚至在老朱多次责备的情况下 , 还叫嚣道“我不能做太师吗?”试问这不是找死吗?
总之 , 朱元璋杀戮功臣 , 与朱标的死有着莫大关系 , 他手段残忍 , 所牵连甚广 , 然而却也稳定了大明近300年基业 , 而且这些被屠戮的功臣 , 很多都是没清楚认识到形势与时局之人 , 他们也有自己的过失 , 只是那些被牵连的人很多都是无辜的 , 然而在封建社会 , 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 , 这种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