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85后博士夫妻创业,打造国产手术机器人,即将收获一个IPO( 二 )


根据招股书 , 精锋医疗是国内唯一一家、全球第二家同时掌握单孔手术机器人及多孔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公司 。 其中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MP1000已经成功完成泌尿科、妇科双科室临床注册 , 预计2022年产品上市 。
另外 , 单孔手术机器人SP1000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已于2021年4月获得通过 , 且已启动临床试验注册 , 有望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单孔手术机器人产品 。
自成立以来 , 精锋医疗也备受资本关注 。
短短5年 , 精锋医疗已经完成7轮超20亿元融资 , 吸引了淡马锡、红杉、联想之星等30余家机构的支持 , 投后估值达到15亿美元 。
不过 ,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 , 伴随着医疗板块回调 , 疫情等因素 , 港交所18A企业(按港交所主板上市规则中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标准上市的企业)有不少已经跌破发行价 , 上市破发更是成常态 。 选择在此时上市 , 对于精锋医疗来说 , 不得不说是个挑战 。
对此 , 有投资人对创业邦分析 , 市场现在处于调整期 , 可能一年或者两年 , 谁也说不好 , 现在差 , 可能往后更差 , 上市融到钱 , 口袋里装着子弹继续往前走 , 才能熬过冬天 。
从招股书来看 , 精锋医疗产品尚在研发阶段 , 没有任何产品收入 , 仍处于亏损阶段 。 2020年、2021年亏损净额分别为人民币7940万元、3.49亿元 , 也即两年累计亏损4.3亿元 。
在递交招股书之前 , 精锋医疗账上还有15亿现金 。 但是随着产品迈向商业化销售 , 前期建设工厂、营销推广等也将是很大一笔开销 。
前不久 , 微创机器人发布上市后首份财报 , 2021年净亏损5.83亿元 , 2020年上市的天智航亦处于亏损状态 。 对于尚在产品研发及商业化探索阶段的国产品牌来说 , 恐怕盈利还需要一段时间 。

【机器人|85后博士夫妻创业,打造国产手术机器人,即将收获一个IPO】国产品牌亟待破局 ,
实质性竞争或在2023年开启
长久以来 , 达芬奇的制霸密码主要在于:第一 , 建立技术专利围墙 , 让后来者没办法快速跟进 。 据了解 , 达芬奇前瞻性地布局了2000多项相关专利 , 包括多自由度手术机械臂、前端手术器械、三维立体视觉定位、人机交互等等 , 几乎覆盖了现有同类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所有技术保护点 。
第二 , 强大的商业模式 , 依托手术机器人+耗材+服务的盈利形式 , 创造源源不断的收入 。 尤其是耗材 , 比如机械臂是一种高值耗材 , 使用10次即自动锁定 , 必须更换 , 而达芬奇一条机械臂的价格约为人民币10万元 。 2021年 , 耗材为直觉外科贡献了超过60%的收入 。
在国内 , 达芬奇机器人售价为人民币2000万元左右 , 再加上每年的维护费用及耗材费用 , 很多有需求的医院也望而却步 。
从2006年国内引进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到2021年底 , 全国累计装机仅262台 。
对比美国 , 以腔镜手术机器人为例 , 2020年 , 美国多孔及单孔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的数量为877450台 , 中国为47379台 , 美国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的渗透率为13.3% , 中国仅为0.5% 。
而目前国内市场 , 除了达芬奇外 , 国产品牌微创图迈和威高妙手也已经分别于2022年1月和2021年11月获批 , 销售量暂时还没有对外公布 。 对于产品尚未获批的精锋医疗来说 , 挑战无疑会更大 。
一位关注手术机器人赛道的投资人对创业邦表示 , 对于手术机器人这类高壁垒的医疗技术公司 , 要想跑出来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第一 , 产品能力 , 医生一天要用十几个小时 , 所以需要的一定是90分的产品 , 而不是60分的产品 。 第二 , 需要有很强的商业化能力;第三 , 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 去更快地占领市场 , 更快地推进临床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