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深度】在京东方的逆袭之路上,找到了中国“反制裁”的道路( 三 )


(华为C&C08机柜)
任正非走错的这步棋 , 将华为逼向了绝境 , 所幸华为的这个新产品——数字程控交换机C&C08成功研发 , 并获得市场的认可 , 华为才能得以从泥潭之中脱离 。 光是努力没用 , 努力之前 , 还是要先选好努力的方向 。

行动选好了技术路线 , 摆在京东方面前的一个问题是 , 该如何行动?最为简单的办法就是引进外资 , 合资办厂 , 当时很多面板企业都是这么做的 。 1998年9月 , 吉林彩晶(由吉林电子集团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合资)耗资8400万美元从日本DTI引进了一条第一代TFT-LCD生产线 。 南京新华日耗资5400万美元 , 从日本NEC鹿儿岛厂引进一条1代线 , 运回国后一直无法量产 。 2002年4月 , 上海广电集团(前身为上海电视机厂)与日本NEC签署合作意向书 , 共同投资1146亿日元(100亿元人民币) , 在上海莘庄工业区建设一条5代线 。

(消息来源:深圳晚报)
只是合资这事 , 本来就是“昙花一现” , 核心技术依旧牢牢掌握在他人手中 。 像吉林彩晶和南京新华日引进的生产线都是1991年的旧线 , 但却一直未能量产 。 不只是面板产业 , 整个半导体产业 , 我们都经历过太多次的合资引进 , 908工程的无锡华晶、909工程的上海华虹 , 都在合资中以失败告终 。

这些合资引进没能显著缩小我们与海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 反而还陷入了“引进-建厂-投产-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 合资根本就换不来技术 , 这是一条被反复验证过的“真理” 。 那怎么办?京东方走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路线:自主研发 。 当然 , 所做出的这个决定 , 也是因为京东方自己在合资引进中吃过亏 。 在1987年的时候 , 京东方就与松下合资办彩管厂 , 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CRT显像管技术 。 虽然京东方凭借CRT显像管产业 , 度过一段安稳的时光 , 但一直到松下显像管退出历史舞台 , 京东方还是没能掌握显像管的核心技术 。

时机只是自主研发 , 到底要怎么做?口号喊得响 , 但实际没有那么简单 , 京东方 , 要技术没技术 , 要钱 , 钱也不多 。 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时机 , 除了等也没多大办法 。 索性 , 面板行业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 , 当行业下行时 , 必定会有新的面板企业进入 , 而后面板企业竞争厮杀 , 发生产能过剩 , 面板行业又会再次下行 。 第一个把握住行业下行机会的是韩国 。 在此之前 , 面板产业的老大是日本 , 具备面板制造供应链中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体系 , 1994年之时 , 日本液晶面板全球市场份额达到了94% , 接近垄断地位 。

韩国能超越日本 , 成为全球液晶面板的老大的一个关键点是“反周期投资” , 在面板行业下行时 , 疯狂投资 , 并且偷师学习 。 三星在日本设立了一个研发机构 , 利用产业衰退期 , 雇佣失业的日本工程师 , 积累研发能力 。 1991年 , 三星建成了一条300×300mm的试生产线 , 第二年又研发了在300×400mm玻璃基板上 , 一次生产2片10.4英寸液晶显示器的技术 。 1995年 , 行业第二次衰退期时 , 三星与日本富士通签订了交叉许可协议 , 由富士通提供宽视角技术 , 交换三星的高孔径比率技术 。 1996年 , 又与美国康宁成立合资公司生产熔融玻璃基板 。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 全球面板行业需求不景气 , 日本许多面板企业面临着亏损的境地 , 三星再一次反周期投资 , 到了1998年 , 三星的液晶面板出货量就跃居全球第一 。
对于京东方而言 , 也在等待着这个时机 , 从1998年决定进入TFT-LCD市场的京东方 , 一直等到了2003年才开始有所动作 。 很快 , 机会来了 。 亚洲金融危机挫败日本 , 成就韩国的同时 , 韩国自家的面板企业也有受到影响 , 像是现代集团 。 在苦撑几年后 , 2001年 , 因为竞争不过三星和LG , 资金也玩不动了 , 于是计划出售液晶显示业务 。 而京东方 , 在历经波折后 , 终于在2003年以3.8亿美元拿下了现代集团液晶面板生产线 , 并接受其技术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