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理论( 二 )



注意力经济理论
自互联网远未普及的上世纪70年代初 , 就指出注意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 随后有学者表明随着人们生产的信息越多 , 不同产品之间对消费者注意力的争夺程度就越大 。 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 , 这一观点才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了网络空间下的进一步拓展和阐述 , 并形成了旗帜鲜明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思潮 , 被称作注意力经济学 。
注意力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 第一 , 在网络空间中 , 注意力是有价值的资源 。 注意力是网络空间当中的硬通货 , 注意力的流动不仅能够预料资金流 , 还能够最终完全取代它 。 第二 , 注意力是稀缺的资源 。 由于人均总量被严格控制 , 因此注意力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随着更多人加入网络 , 注意力的总供给量虽然会不断增加 , 但“争夺”注意力的个体也越来越多 , 结果是网络中每一个人平均所能获得的注意力不会增加;注意力经济是一个零和博弈 , 有人获得 , 便有人失去 。 此外 , 文章还指出网络空间可以为人们提供获取注意力的全新机会 , 并预测在网络空间当中 , 国家、城市、企业等区分被淡化 , “注意力圈子”的概念将被强化 。

国内外的研究也对相关概念和观点做出了更加详尽的论证 , 这些分析多从信息和注意力关系的角度展开 。 李志昌强调了注意力资源的渗透性 , 指出信息资源作用的发挥无法离开注意力资源;汪丁丁对注意力概念进行了经济学视角下的分析;认为随着人们接收的信息量急速增加 , 注意力的供给越来越匮乏 , 这使得没有获得的个体想要获得 , 获得了一定量的个体希望拥有更多 , 并且注意力可以交易 , 可以购买 , 可以转换为其他通货 , 因此注意力像金钱一样 , 应当被看成是一种通货;
王立总结了注意力的特点以及注意力成为竞争目标的原因 , 认为注意力具有无法复制、稀缺、易从众、可传递、能产生经济价值等特征 , 并指出生产过剩、信息量过载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人们不断争夺注意力资源;王宗胜和李腊生也认为信息的有效传递必然意味着注意力资源的消耗 , 而没有被注意到的信息则丧失了意义;
现阶段有价值并且稀缺的资源是注意力 , 它的配置产生了注意力经济学 , 并且决定了网络中的信息如何被消费和传播;江小涓在对服务业进行的分析中同样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的信息量增大促使人们在更大的程度上争夺注意力 。

除了在一般层面上对注意力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性及其与信息资源的关系进行直接论证以外 , 现有文献还分别从金融和管理领域延伸出两条与注意力相关的研究分支 , 其中一个分支关注投资者的注意力 , 认为投资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 无法对全部可得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 , 只能有选择性的进行信息获取 , 因此会对投资者的市场行为、股票收益等产生影响 , 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产生使得投资者有限注意理论得到发展 。
比如 , 建立模型分析了在投资者注意力受限的情况下 , 不同的信息提供方式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利用模型探讨了投资者注意力的分配问题及其对资产价格的动态影响 。 国内相关的研究开始较晚 , 但多以互联网为平台探讨投资者注意力的分配及其经济后果 。
赵龙凯等以百度搜索量作为受关注的代理变量分析了潜在投资者的关注程度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 , 发现投资者的关注能够带来更好的股票收益表现;冯旭南对投资者注意力及其股票交易决策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 , 进入“龙虎榜”事件的股票会聚集投资者的注意力 , 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投资者的买入行为;金宇超等的分析证实了我国资本市场注意力总量的稀缺性;向虹宇等对P2P投资者注意力及其投资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则表明可选借款标的增加对投资者注意力的分散将使得利率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影响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