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新传:从出海到生而全球化( 三 )


而中国互联网公司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继而到生而全球化 , 则是经历了十余年高速发展 , 几番迭代升级出海路径 , 培养并吸引了越来越多全球化人才的结果 。
数据显示 , 在2018年 ,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占GDP比重就已达到34% 。 有机构预计 , 10年后这一占比将超过50% 。
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是必然之趋 。 按丁磊的说法:做到30% , 可以拼本土;做到50% , 就要拼世界了 。
回顾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出海历程 , 不难发现其一直在努力向全球化价值链上游爬升:从猎豹、UC引领的工具应用出海 , 到在本土被验证可行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出海 , 再到技术和服务出海 。
出海乘风破浪中 , 中国企业积累了越来越多国际化经验和全球化人才 。
华为研发人才的全球化部署最为突出 。 其迄今已在美、英、德、法、俄等国建立了16个研究所 , 每个所下设2-4个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 海外员工近4万 , 海外人才本地化率约为75% 。
中国互联网新传:从出海到生而全球化
文章图片
2020年 , 英国批准华为建立研发制造中心 , 投资规模达10亿英镑 。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上述提到的“生而全球化”的初创企业 , 许多创始人正是从大厂出来的国际老兵 。 比如MICOWORLD的创始人 , 此前分别在中兴、百度负责开拓海外市场;Yalla创始人杨涛此前在中兴负责阿联酋业务;极兔创始人李杰此前是OPPO印尼分公司的负责人……
这些拥有全球化视野 , 在海外打过硬仗的人深知 , 中国互联网人口只占全球的1/5 , 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资源 , 就要错过五分之四的机会 。 因此 , 他们创业初始就在海外部署运营和研发团队 , 甚至把总部直接设在了海外 。
值得一提的是 , 生而全球化 , 不是把国内的业务和资源搬出去 , 而是研究本地、尊重本地、服务本地 , 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出海共识 。
蚂蚁摸索出的“出海造船”就颇具典型意义 。 在Alipay+之前 , 蚂蚁就通过战略投资+本地团队+中国技术的方式 , 陆续在南亚、东南亚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推出9个本地钱包 。 彼时 , 数百蚂蚁工程师频繁飞往东南亚各国 , 与本地工程师一起开会讨论、打磨产品 。 时隔数年 , 这些由本地人主导开发的钱包 , 有的上了市 , 有的则成为本地最大的钱包应用 。
做ToC出身的蚂蚁还开始发力ToB赛道 。 这也是这波出海潮另一可圈可点之处: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始弥补产业互联网的短板 , 以期切入更高阶的全球竞争赛道 。
蚂蚁在东南亚推出的另一个生而全球化的产品——在线身份认证e-KYC技术解决方案 , 在2020疫情席卷全球之际加速了全球化的步伐 。
彼时 , 出门意味着风险 , 把线下开户搬到线上 , 成为东南亚各传统金融机构和电子钱包近在眉睫的需求 。
非常时期 , 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数个电子钱包帮助当地政府在线发放抗疫补助和消费券 , 背后正是蚂蚁集团旗下安全科技公司ZOLOZ的e-KYC技术产品 。
中国互联网新传:从出海到生而全球化
文章图片
孟加拉一百多万服装厂女工通过在线开户本地钱包领到工资 。 图片来源:蚂蚁集团
公开数据显示 , 迄今为止 , ZOLOZ已帮助东南亚数十家机构和钱包服务了超一亿用户 。
这是更高阶、差距也更为悬殊的战场 。 数据显示 , 2020年全球数字技术服务市场规模为1200亿美元 , 美国占了绝对份额 , 而中国同年的市场规模仅78亿美元 。 中国互联网企业亟需发力产业互联网 , 成为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