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长期未能出现颠覆性自主创新的根本原因( 二 )


六、科技术语体系落后问题
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原理”一批关键术语在科学进步过程中 , 未能与时俱进地得到纠正和提升内涵 , 继续保持陈旧理念下的科技术语文词体系 。 国内长期所使用的“计算机、单片机、嵌入式、软件、硬件”等术语都有科学原理上的一定误差 , 对于整个中国数字信息技术行业的学术科研起了迟滞作用 。 台湾科学家范光陵先生长期主张的采用“电脑”术语代替“计算机” , 以及台湾汉语定义的“硬体、软体”与大陆汉语的“硬件、软件”相比 , 其科学表述的精准程度都要比大陆术语高很多 。
七、人工智能概念有误问题
从“图灵机”、“冯诺伊曼机”等诞生之日起 , 就是“人工智能”的技术萌芽出现于世 , 欧美在“图灵机”研究中做出了具有共识的“图灵测试”的学术定义 。 中国其后搞的“智能计算机”在科学原理阐述上 , 与欧美学界却有根本性差距——去寻找超越图灵机的“人工智能” , 因而在九十年代与日本的“第五代超级计算机”项目同时失败 。 因此 , 由于未能吃透“图灵机” , 今天国内尚没有完整而独立的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创新 , 而美国IBM、谷歌、苹果等公司都有了卓越的引领性创新 。
如何改变我国学术科研界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普遍认识误区呢?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 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逐渐进行:
【小米科技|我国计算机科学领域长期未能出现颠覆性自主创新的根本原因】一、在科学原理的表述上统一国内的“两个学科”——计算机和自动化 , 在学科术语体系上进行合并 , 推动“两个学科”的学者团体之间打破学术壁垒 , 跨界发展 。
二、全面修订“计算机科学”原理表述 , 在学术科研里消除“硬件和软件”的错分 , 以及相关的学术分歧(“硬件和软件”可以降级为市场化的应用设备俗语) 。
三、全面修订“计算机科学”原理表述 , 提升“操作系统软件”的科学定义 , 与网络技术原理进行合并 , 确定“操作系统”的系统科学升级定义 。 笔者认为 , “操作系统”应包括应用系统支撑软件(原OS)、标签技术、网络协议、编译编程工具、CPU指令集等众多缺一不可的技术要素构成 。
四、全面修订“计算机科学”原理表述 , 基于升级的“操作系统”(非软件)定义来发展中国自主的网络技术体系 , 对几十年来我国未经历“类UNIX操作系统”阶段的空白进行“回头补课” , 结合网络标签技术原理建立我国自主定义的国内网络 。
五、继续对“图灵机”的技术科学原理进行完整性消化、吃透 , 需要普遍性提升学术界对“λ演算(英语:lambda calculus , λ-calculus)、不停机、图灵测试、可计算性”等基础定义的深入理解 , 吃透“人工智能”和“智能”的真正起源都来自图灵机原理 , ?泛纠正国内的“人工智能”学术概念偏差 。

龙芯自主设计的3A5000和3C5000芯片致敬抗美援朝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
最后 , 以本文的科研视野来看 , 当前中国数字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就是华为5G通信和龙芯CPU附属的龙芯LoongArch指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