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业降价只会让大家一起受损 。 随着这场价格战愈演愈烈 , 各大品牌价格越压越低 , 最低的时候降幅能达到40% , 这导致很多经销商卖的价格还没进货价格高 。 春兰、科龙作为这次价格战的“发起者”也没借机崛起 , 反倒是因为损失惨重再也站不起来了 。 就连之前堪称“质量王”的海尔也一蹶不振 , 直接退出了第一梯队 。 2005年 , 在价格战的影响之下 , 国内空调厂商从激增的400家减少到了30家 , 这一切仿佛都在为后来的“双雄”奠定基础 。
2008年前后 , 基建计划和家电下乡重燃了家电市场的希望 。 但到了2014年 , 这股热潮逐渐降温 , 空调需求量也开始下降 , 渠道库存挤压严重 , 各大品牌又迎来了一次挑战 。 格力凭借着2.3万家专卖店的渠道优势再次打响了价格战 , 同年9月宣布“斥百亿巨资回馈全国消费者” 。 继格力之后 , 海尔、志高、格兰仕等众多品牌也都纷纷加入 。 此后的三个夏天 , 都成为了空调的旺季 。 格力凭借这场价格战成功超越了美的 , 成为了业内第一 。
另一边的美的并没有把精力放到价格战上 , 而是选择一边布局多元化 , 一边做“渠道减法” 。 此后 , 美的取消了“二级代理商” , 同时还搭建了线上渠道 , 虽然不及格力 , 但也稳坐第一梯队 。 空调行业的“双雄”格局 ,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
2015年之后 , 原材料价格开始大幅波动 , 甚至成为了影响企业利润的最关键因素 。 为应对这些不确定因素 , 格力选择了“T+3”的模式 。 具体指的就是客户在T周期下单 , 然后品牌在T+1周期准备物料 , T+2周期进行成品的制造 , T+3周期进行发货 。 这种模式看起来能给公司节省不少原材料成本 , 但是弊端似乎也不少 , 所以格力推行了3年都没取得什么效果 。 与此同时 , 格力还在坚持前一场价格战中的“淡季返利”模式 , 试图以此在原材料的波动当中扳回一局 。 可惜到最后 , 格力不仅没有占到什么优势 , 反倒是因为“T+3”的弊端挤压了不少高成本的存货 , 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
【比特币|美的格力大对决,差距已经升级达到了一个“海尔级”】
另一边的美的就比较聪明了 , 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原材料降价就多产 , 原材料涨价就减产 。 特别是在2018年铜、铝大幅涨价的那段时间 , 美的基本上没怎么生产 , 一直坚持之前的策略 。 但实际上 , 这样一整年下来 , 美的还比格力多产了七百多台低成本空调 。 这一年的格力和美的 , 一家是热火朝天 , 一家是默不作声 。 当时董明珠调侃说“如果我把美的当竞争对手 , 我会觉得我很悲哀” 。 从表面上看 , 格力确实比美的要强 , 就连消费者恐怕也都是这个感觉 , 但是这都是表象罢了 。 2019年 , 格力的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了 。
这一年 , 美的的净利率保持在10%不变 , 但是格力却从原来的15%下滑到了8% 。 2020年 , 格力的问题更加突出 。 随着全球大宗商品都迎来了涨价潮 , 各行各业都选择调整应对 , 但是格力依旧坚持全铜制造 , 这等于再次提升了成本 。 同时 , 董明珠也还是在高呼“让利清库存”的口号 。 这些都是在坚持原来的模式罢了 , 根本无法应对原材料的上涨 。
从2020年的年报来看 , 格力净利润下降了53.73% , 美的在涨价潮的影响下利润也受到了影响 , 但只下降了9.29% 。 值得一提的是 , 美的的营收规模也达到了格力的两倍 。 2020年是“双雄争霸”的一个关键节点 , 在疫情的影响之下 , 格力问题百出 , 而美的却平稳发展 , 并成功超越了格力 。 总结其中的原因 ,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美的擅长灵活多变 , 同时稳扎稳打 , 而格力最擅长平稳期扩张 , 在这种突发事件面前就比较吃亏 。 如果说疫情之下大宗商品的涨价是导致两家拉开差距的直接原因 , 那双方的发展模式、制度差异就是根本原因 。 从“双雄”格局形成的历程中也能看出 , 格力跟美的在发展方式上根本不是一个性质的企业 。
- 日前|数字人民币更新64位版本:支持离线支付
- 人民币|越来越多民众尝试体验数字人民币
- 集成电路|手机从来没有完美的,适合自己才最好!2000-3000档看这三台
- 加密货币|没想到,这些老手机比今年的机型还热销,看看都是哪些型号
- 比特|比特币跌上热搜、“币圈茅台”快跌没了 虚拟币炒作一地鸡毛背后
- 加密货币|苹果来狠的了,新一代系统大幅减少支持的机型
- 前Meta加密货币负责人David Marcus创办支付公司Lightspark
- 比特币崩盘!大量投资者撤离 虚拟货币大厦将倾?
- 虚拟货币|三支顶级 Web3 的项目
- 有赞|腾讯Q币充值大面积取消97折优惠 其实给三大电信运营商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