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连“最贵水果店”百果园都不赚钱,美团拼多多怎么办?( 二 )


出生于江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余惠勇 , 一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 这种“不安分”的性格 , 让他在手捧“铁饭碗”时 , 主动承包了长期亏损的食用菌研究基地 , 又在带领着基地扭亏为盈后 , 揣着赚得的20万元 , 南下深圳 。 经历过炒股赔光、客运出事的两段失败经验后 , 余惠勇进入了熟悉的农产业行业 , 很快晋升为一家食品零售企业——爱地公司的销售经理 , 并萌发了做水果零售连锁的想法 。 他先是把这个想法讲给了爱地的老板 , 被否决掉后 , 又找到了当时最大的水果供应链企业 , 鑫荣懋 。 但鑫荣懋的创始人 , 廖懋华 , 花了10万港币请香港某咨询公司进行了行业调研 , 得到了水果连锁是个亏本买卖的结论 , 同样拒绝了余惠勇 。 余惠勇决定 , 那就自己来做 。 当时 , 水果连锁零售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 没有前例可循 , 开始人生第二次创业的余惠勇 , 就这样走上了左右摇摆的探索之路 。 2002年7月18日 , 百果园第一家门店 , 在深圳开业 , 并赚到了1.9万的营收 , 来了个开门红 。 开业一个月后 , 单月销售额突破四十万元 。
开了4家门店后 , 水果店的问题渐渐暴露了出来 , 店面流水可观 , 但利润却微薄 , 亏本买卖的结论不是句空话 。 水果零售难有高利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 , 即使到冷链物流技术已获得长足发展的现在 , 水果行业的损耗率依然在35~45%的水平 。 与此同时 , 水果作为民生产品之一 , 消费者对水果的价格敏感度往往较高 。 “过年打个麻将输钱不在乎 , 下楼买水果多付几块钱反而气得要死 。 ”余惠勇在一次采访中曾这样描述消费者对水果价格的感受 。
于是 , 像很多新品牌一样 , 百果园为了吸引顾客 , 采用低价策略 , 打起了价格战 。 但如此一来 , 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 余惠勇的破局方法 , 是广招加盟 , 打造连锁品牌 , 实现规模效应 , 从而增强百果园作为零售端的议价能力 , 降低进货成本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 余惠勇定下了两个政策——逢“8”必开 , 开到300家店 。 余惠勇认为 , “开店300 家 , 任何一个产品都可以从产地整车调货 , 这意味着成本最小化、品质的最优化 。 ”对这些加盟店 , “怎么开店我(余惠勇)不管 , 也不参与 , 只要告诉我什么时候开业 , 我去剪彩就可以了 , 只一条 , 要开一个像连锁的店 。 ”这种甩手掌柜的做法 , 很快暴露出了弊端 。 没有统一的治理规定和标准 , 加盟商乱象丛生 , 为了增加盈利 , 以次充好的“串货”行为成了常态 。 到2007年时 , 百果园门店数量突破了100家 , 公司却连续7年亏损 , 总亏损额达到了两个亿 。 不等余惠勇继续咬牙坚持 , 央视一篇曝光百果园加盟店用国产香蕉充当进口香蕉的报道 , 成了百果园第一个转折点 。 这篇报道严重打击了百果园的品牌形象 , 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 在消费者心中 , 水果是越便宜越好吗?为什么同样的香蕉 , 贴个进口标签 , 贵了一半不止 , 消费者却依然愿意买单呢?水果不仅是一种民生产品 , 也具有提升生活品质、带来愉悦情绪的附加价值 。 就像成为了社交通货的车厘子、阳光玫瑰葡萄和丹东99草莓一样 , 水果不再只是水果 ,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 。
消费者愿意为安全、好吃、高级的水果 , 支付较高的溢价 。 百果园由此走上了高品质高价格的高端路线 , 并用三年时间 , 在消费者心里塑造起了“安全好吃”的品牌形象 。 想要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 对退换货权益的保障 , 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明 。 2007年 , 百果园提出 , 顾客在百果园购买水果后认为不好吃 , 可以拿着水果到百果园退货 。 但吃到难吃的水果后保留起来 , 重新回到水果店退货这件事 , 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 , 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这项措施没能起到什么效果 。 2008年 , 百果园改进了退货政策 , 不需实物 , 只要小票即可退款 。 到2009年 , 又更进了一步 , 无需小票、无需实物 , 只要讲清不好吃的理由 , 即可退款 。 但这一步却迈得偏了一些 , 当客户上门退款时 , 反而容易和店员发生口头摩擦 。 于是 , 到2009年底 , 理由也被抛弃 , 百果园无实物、无小票、无理由的”三无“退货政策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