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用户中心or市场中心?一场颠覆行业利益分配的音乐试验( 二 )


也就是说 , 用户收听某个音乐人的时间只需要跟自己的收听时间做比较 , 而不是跟所有人的收听时间相比 , 对某艺人的喜爱所产生的价值便不会被“大池塘”所稀释 。 同时 , 用户在平台上的所有花费(时间和金钱) , 也会按照他对不同艺人的喜爱程度进行分配 。
而从理论到实践 , 以用户为中心的分配模式在SoundCloud上是如何落地的?
首先 , SoundCloud上大都是独立音乐人 , 很多人将其作为音乐人与粉丝的交流社区 , 而非歌曲分发平台 。 为了吸引粉丝 , 当时SoundCloud 推出了一个关于FPR计划的主题网站 , 向粉丝科普这一新模式相较于传统模式的优势 , 并阐明粉丝的支持将会给他们喜欢的音乐人带来诸多好处 。
正如FPR模式的命名——粉丝驱动版税 , SoundCloud推行这个模式的路径十分清晰:加强粉丝黏性 , 打造社群经济 。 无论是本身作为音乐人和粉丝的交流平台 , 还是其主题网站所强调的“真正的粉丝在 SoundCloud” , 都能凸显这一点 。

其次 , 并非所有SoundCloud 上的音乐人都能获得粉丝驱动的版税 , 需要先加入SoundCloud Premier、Repost by SoundCloud和Repost Select等三个付费服务 。 数据显示 , 去年3月 , 加入FPR模式的音乐人为100000人 , 约占 SoundCloud所有音乐人总数的20% , 今年增长到了135000人 。 但相比Spotify上的8000000音乐人 , 显然是杯水车薪 。
就这样 , SoundCloud率先走出了冒险的第一步 。 尽管SoundCloud本身并非流媒体市场的大玩家 , 这样的尝试也不一定能改变游戏规则 , 但毫无疑问是朝着更公平的版税理念迈出的重要一步 。
“大锅饭”VS “D2C” , 用户中心模式如何利好音乐人?此前 , 有些大平台质疑以用户为中心的分配模式无法将蛋糕做大 , 用它来替换传统模式并无必要 。 但SoundCloud上为喜爱音乐人“慷慨解囊”的粉丝数量97%的高增长 , 似乎证明了该模式具有激励粉丝付费的效用 。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 , 如果粉丝知道他的钱切实流向了所喜欢的音乐人身上 , 无疑会提升粉丝的付费意愿 。 流媒体平台的订阅率难以提升 , 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并没有收听海量歌曲的需求 , 只有重度乐迷才会为了畅听无阻而选择每月付费 。 与之相反的是 , 粉丝打投的热情就十分突出 ,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钱会为喜欢的艺人带来价值 。

【电子商务|用户中心or市场中心?一场颠覆行业利益分配的音乐试验】在付费动机乏力和粉丝热衷打投之间 , 以用户中心的分配模式其实提供了一条中庸之路 , 通过强化流媒体订阅的打赏性质来激励付费 , 进而加速付费习惯养成和总体付费率 。
由此可见 , 这一模式其实不止作用于分配端 , 本质是一种类似于BandCamp的D2C模型 , 音乐人与粉丝的直接互动提升了付费意愿 。 当然 , 它在做大蛋糕方面影响力有限 , 更关键的意义在于分蛋糕过程中对“二八效应”的削弱 。
很显然 , 以市场为中心的分配模式类似于大锅饭 , 奉行的是集体主义 , 并不关心个人 。 即使你主要收听独立摇滚 , 你的钱也不一定会流向他们 , 而是汇入一个“播放池” 。 整个大盘根据音乐人的播放份额被拆分 , 最终 , 大部分收益都流向了像Taylor Swift 和BTS 这样的超级明星 。

在以市场为中心的分配模式下 , 意味着每一次播放产生的价值都是相同的 , 这让小众乐迷花再多的钱也无法与流行听众抗衡 。 但在以用户中心的模式下 , 单首歌的价值取决于用户听了多少歌 , 钱的流向取决于哪首歌被他听得最多 , 而不用担心被稀释、被操控 , 最终流向那些自己甚至没有听过的头部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