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官渡之战官渡位于现在哪里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官渡之战官渡位于现在哪里

文章插图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展开战略决战 。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之一 。此战曹操击溃袁绍,北方再其他无势力可以与他抗衡,由此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坚实基础 。
官渡之战的官渡,并不是今天云南省的官渡,东汉末年的官渡位于今天河南中牟东北,处在黄河“几”字弯“?”处南岸,隶属司州中牟 。
曹、袁大决战的地点是曹操所选,他为何要选择官渡作为最重要的战场呢?
官渡之战图画
下面咱们就从四个方面来详细说明一下:
1【地理位置】官渡隶属司州,地处河南尹境内,是连通南北、横贯东西的“黄金地段” 。
首先来说,官渡是袁绍地盘和曹操地盘的“境外”地段 。
两个人打架,去谁的地盘另一方都会觉得吃亏,所以曹操就选了一个中立地段 。这样既可以避免自己的地盘遭遇战火,也可以让袁绍放心来此 。
这里肯定有人要说了,两人地盘之外的地方多了去了,为何就选了官渡呢?别着急,接着往下看 。
官渡距离都城许都直线距离仅87公里,且足够“大牌” 。
官渡战场到曹操大本营许都的直线距离只有八十多公里,如此之短的距离,很大程度上方便曹操随时进行战争军需补给 。而且更重要的是,连通官渡和许都的陆路、水路都很发达,开阔平原押运粮草不易被敌人埋伏 。
另外《汉书·地理志》记载:
河南郡中牟县条--“赵献侯自耿徙此 。”
虽然直到现在,战国时期赵国都城中牟的具体地点还存在争议,但根据《汉书》可知,当时汉朝人认为河南尹的中牟就是曾经的赵国都城 。赵国在这里立都长达38年之久,这片大地的历史底蕴深厚,绝对配得上这一次史诗级大决战 。
曹操为何没有选择中牟的其他地方,而是选择了官渡呢?咱们继续看 。
官渡的北面紧邻鸿沟运河,这正是当年楚汉之争时的重要分界线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
鸿沟运河向西连接虎牢、巩、洛三个重要关隘,向东连接淮水泗水,这是中牟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官渡是许都北方的重要屏障,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袁绍欲力劈曹操、夺取许都、控制豫州,那么官渡就一定要拿下 。所以官渡对袁绍来说很有吸引力 。
最后,曹操可能有意想要图个好彩头 。
汉朝时人们认定河南尹的中牟,就是战国时代的赵国都城,赵国正是在这里完成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实力升华 。赵国在此定都,为后续进取河北平原、攻灭中山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此时的曹操也正如同当年的赵国一样,觊觎着北方的冀、并、青、幽四州 。
曹操或许是希望通过官渡一战击败袁绍,跟当年的赵国一样,从此地开始走上强大之路,进军河北,继而统一北方 。
从地理位置来看,综合以上四点,官渡的优势是其他周围大小城池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对袁绍的吸引力,还是对曹操的有利倾向都十分明显 。
2【战略位置】当时袁绍雄踞北方冀、并、青、幽四州,曹操则占据兖、豫、徐三州 。
首先,官渡处在并、冀、兖、豫四州的夹角处,战略意义重大 。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绍还未决定南下攻曹的时候,曹操就提前派大将史涣和曹仁闪击了河内郡的扛把子眭固,取得了河内郡的控制权 。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把抢占先机,把官渡“圈起来” 。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官渡之战官渡位于现在哪里】公元200年决战之时,官渡地区已经三面都处在了曹操的势力包围之中,这样曹操既可以在官渡以逸待劳,也可以随时支配兖州、河内郡的援兵从东、北两面围攻袁绍 。
其次,官渡的东北方向有四条河流做掩护 。
官渡虽然地处平原,没有崇山峻岭做依靠屏障,但它也绝不是一片“任人宰割”的大空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官渡正是这样一个“吃水”的宝地 。
袁绍大军南下,要到达官渡战场必须要跨过四条水流,分别是黄河、两条黄河支流,还有一条鸿沟运河,这种天然屏障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 。
在古代军事战争中,过河并不像今天这般轻松,尤其是对于袁绍的北方大军来说,曹操提早在官渡布阵,就等着袁绍大军的到来 。曹操以逸待劳,袁绍则需连跨四河 。这样曹操在战前便对袁绍大军进行了很大的消耗 。
从战略位置来看,既可以未战而先耗其兵,还可以对袁绍形成有效合围,官渡绝对是此次决战的不二之选,这样一来曹操虽然兵少,但也算是占尽了地利 。
3【攻防退守】胜败乃兵家常事,带兵打仗多年,总是身先士卒的曹操深谙此道 。所以一定要选择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地点 。
首先,如果官渡战败,曹操有两条十分理想的撤退路线 。
一是向南退回许都,或是防御,或是整备再战,毕竟只有八十多公里距离,可以快速完成部署 。
二是向西直接进入长寿山,长寿山地区西高东低,易守难攻,可以有效打击追击的袁军,替曹操保存战斗实力 。
其次,如果取得战场优势,曹操可以围点打援 。
曹操如果取得优势,袁绍很可能会从并州、冀州、青州等地调集援兵,而此时曹操便可以轻松应付,给袁绍来个“围点打援” 。
驻扎在河内郡的曹军可以同时打击并州高干和冀州援军,兖州曹军可以阻击冀州、青州援军,徐州曹军则可以松拖住青州袁谭的支援部队 。
从攻防退守的角度来看,官渡既有多重撤退路线,也能轻松实现“围点打援”,无论优势劣势都可以轻松应对,实属决战地点的不二之选 。
4【深远考虑】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多算胜,少算不胜”,多想一步就多一点胜算 。曹操为此战深谋远虑,毕竟这一战不是简单的成王败寇,一旦失败,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
首先,袁绍主力军队到达官渡后,后方补给一定会接踵而至 。
官渡以北适合作为袁绍补给站的地点看起来确实很多,阳武、原武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此时史涣和曹仁早早占领了河内郡,可以直接威胁到卷县、原武、阳武、酸枣几地,袁绍必然不敢轻易选用 。
往西看有燕县、匡亭、平丘,不过距离官渡战场又太远,所以乌巢就成了袁绍补给站的最佳选择 。换个角度来说,并不是袁绍主动选择了在乌巢屯粮,而是曹操通过选择官渡做主战场,进而逼迫袁绍选择了乌巢作为补给站 。
乌巢距离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实在是太近了,这无形中给后续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埋下了伏笔 。
其次,进退巧妙利用自然环境 。
前面说过,官渡地处的位置关系,周围水系发达,北有黄河、运粮河、鸿沟,南有贾鲁河、小清河 。曹操为什么选择水系如此发达的地方呢?
答案在公元191年,那一年曹操刚到兖州,青州的黄巾军来犯,曹操率兵攻打,一举成名 。
《魏书·武帝纪》: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
官渡之战时,曹操手下的主力作战部队就是当年那支青州军 。青州地处沿海,所以青州兵大多深谙水性,善于水战,多水域的官渡可以最大程度发挥青州兵的实力 。这样分析来看,曹操为何选择多水的官渡地区做战场就不难理解了 。
而且,如果曹操战败退守许昌,官渡和许昌之间大大小小的河流水系不计其数,八丈沟、康沟河,浮清河,汶河……这都可以作为阻御袁军追击的天然屏障,为退守许都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有利形势 。
从深远的考虑来看,官渡作为主战场既可以逼迫袁绍把粮草屯放到乌巢,还可以巧妙利用自然水系发挥己方最大优势,实在是高明之选 。
总结:官渡战场无论是地理位置、战略谋划、进退设想都足以体现出曹操为此确实是深谋远虑了一番 。不过战场再怎么有利,也不是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
官渡一战,影响战争走向的因素有很多:
曹操目光长远,提早占领河内郡,并集中部署兵力到各个重要关隘 。
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
曹操胆大心细,善用计谋,解除白马之围,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袁绍大军的信心 。
曹操一度准备退兵之时,荀彧鼓励他继续坚持作战 。
袁绍帐内不和,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 。
诸多因素汇集在一起,再加上曹操对于官渡战场的选择,才得以完成了以少胜多的壮举,大败袁绍继而顺利进军北方四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