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手机厂商影像大战,很有必要( 二 )


把摄像头搬上手机 , 到现在的计算摄影时代 , 也不过才过了二十年 , 竞争也愈发猛烈 。
手机影像已开启第五波「内卷」 第一波 , 像素 。
「像素」这个概念可谓是深入人心 , 很多人在夸赞照片好看的时候 , 往往都会默认说出「像素真高」 。
▲ 搭载一亿像素的小米 10 Pro.
无论传统的相机 , 还是后来的手机摄像头 , 堆像素一直是最先践行 。 从几十万像素数 , 几年间飙升到了亿级量级 。 不过 , 它也遵循边际效应 , 像素的提高 , 会给系统带来过大的压力 , 来自存储、光电转化等等 。

即使在智能手机上出现的「四拜耳(Quad Bayer)」传感器设计支持四合一像素后 , 智能手机目前的像素数也停留在了一亿 。
第二波 , 摄像头数量 。
多摄系统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自然就是有着更广泛的镜头变焦范围 , 意味着能拍到更多的场景和题材 。

虽然 , 手机上的多摄系统中所谓的变焦 , 与传统镜头上的变焦有着不小的区别 。 但经过裁切 , 光学数码变焦等「接力」后 , 在日常的体验上较为一致 。
双摄、三摄、四摄以及现在的五摄 , 除了变焦外 , 也引入了不少的特色镜头 , 像是黑白、微距甚至显微镜等等 , 也算是加入了许许多多的趣味玩法 。

只不过 , 现在手机影像开始朝着算法倾斜后 , 多摄系统也稳定地停留在三摄或者四摄 , 也是平衡了摄像头数量与实用性的结果 。
第三波 , 传感器尺寸 。
与像素类似 , 传感器尺寸也是传统相机厂商角逐实力的一大属性 。
传感器尺寸越大 , 暗光环境下更容易获得纯净的照片 , 以及会有着更好的虚化效果 。
▲ 索尼 RX100 黑卡 vs 小米 11 Ultra. 图片来自:dpreview
iPhone 4 的传感器尺寸约为 1/3.2 英寸 , 而现在智能手机的大底几乎无限接近于 1 英寸 。

单从硬件上来说 , 现在的手机在照片纯净度和虚化上已经大幅跃进 。 只是 , 照片的纯净度和虚化这两方面 , 也可以通过「算法」配合较小的传感器来完成 。
强堆传感器的尺寸 , 已经不是主流的选择 。
第四波 , 计算摄影 。
「计算摄影」最早应该出现在 Google 的 Pixel 手机上 , 彼时梦幻单摄便能够与很多多摄系统打的有去有回 。

而随着智能手机们的 SoC 算力的加强 , 以及 AI、ISP 等模块性能的崛起 , 一套成熟有效的算法 , 很容易弥补硬件上的不足 , 或者配合此前的硬件 , 能够有着十足的进步 。
▲ Pixel Night Sight 效果样张. 图片来自 Google
像是夜景、人像、AI 风格化等功能 , 便是此时智能手机们的主打特色功能 。 由于算法相差不大 , 在影像「个性化」表达和独特功能上 , 智能手机们也难以摆脱「同质化」 。
第五波 , 定制 ISP 。
为了独特性、个性化 , 厂商们瞄向了定制 ISP 。
▲ 内置马里亚纳 X 芯片的 OPPO Find X5 Pro.
到现在为止 , 拥有定制 ISP 的产品还不多 , 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 但成效十分明显 。
无论是照片的风格化 , 还是独特功能(夜视) , 甚至是「可见可得」都比未搭载独立 ISP 的产品有着「一眼」的差距 。
▲ 内置 vivo V1+ 自研 ISP 的 vivo X80 Pro.
定制 ISP 配合自己的算法 , 也不易被 SoC 中相同的 ISP 性能所限制 , 彻底打开了格局 。
从硬件到算法 , 再到自研芯片 , 手机影像也从传统影像的跟随者 , 变成了移动影像的创造者 , 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卷了五波 , 改变了什么? 回归到产品层面 , 手机影像急速发展的这二十年 , 解决问题依然是经典的「拍得到」和「拍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