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翻译及原文

《渡荆门送别》翻译: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翻译及原文

文章插图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楚国:楚地,指今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 。
【译文】我千里迢迢远渡长江来到荆门山外边,就是为了来战国时期的楚国之地 。一座座山峰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长江之水在无垠的荒野上奔流不息 。月亮之下的水面如同天上掉落的镜子,云雾迷蒙的天空生出海市蜃楼的风景 。我仍然喜欢来自故乡的水,是它奔流不息地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
【故事】青年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遨游天下,这天来到了古代楚蜀交界处的荆门山 。长江流过荆门,流速减缓 。到了晚上,江面平静,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日间云起之时,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翻译及原文】李白看到此情此景,灵感迸发,几笔就写下千古佳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真是好诗,一到驿站就寄给家乡父老一同欣赏!好像对离开家表现得太兴奋了……那我再加一句——如同故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行舟万里一样,无论外面的风景有多美,我都怀念家乡的一山一水!”
【赏析】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
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理想,抨击权贵,藐视礼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 。在艺术上,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了豪爽的风格,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鸡鸡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传世作品有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较为详尽 。
诗的标题是《渡荆门送别》,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写诗人送别什么人,看起来似乎令人费解 。但是从作品的最后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送别”指的是“故乡水” 送别故乡人,即载舟送别远游之诗人 。
李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蜀地度过的,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早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他二十五岁时才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就是他出蜀远游时写的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深切留恋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