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度智能云,沈抖拿到第二个KPI( 三 )


这是百度智能云的基因决定 。 一方面 , 尽管百度智能云起步较早 , 但因为种种发展原因 , 其真正对外开放底层的IaaS能力晚于阿里云、腾讯云 , 且其数据库等底层产品进度相对较慢 , 在IaaS层不具备优势 , 其需要在上层的PaaS+SaaS寻找新突破 。
另一方面 , 百度的强AI优势在PaaS+SaaS层有更强的落地能力 , 在具体的交付和服务上能有足够具体的技术和数字抓手(比如前些年百度智能云曾提过AI原生) 。
种种因素催生下 , 共同构成了百度智能云现今的核心对外模式——强AI、强PaaS+SaaS、弱IaaS 。
今年3月 , Canalys 发布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报告显示 , 中国的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已达274亿美元 , 由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组成的“中国四朵云”占据80%的中国云计算市场 。



此外 , 在纵向产品能力之外 , 生态是百度智能云目前的另一个短板 。
即尽管目前百度智能云在PaaS+SaaS层的收入占比较高 , 但若想实现质的突破 , 生态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 国内前三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都有相关生态布局 。
但百度缺乏足够的生态抓手 。 相比较而言 , 阿里云有钉钉 , 腾讯云有企业微信 , 华为有welink , 而百度的核心优势在于TO C , 在TO B端缺乏一个新的入口级生态入口和吸引点 。
整体来看 , 百度智能云走出的是一条不一样的 , AI技术驱动的云路线 。 就当下而言 , 这条路线催生的“强PaaS+SaaS”优势贡献出了如今百度智能云不错的增量 , 以及超过行业的增速 。
但就具体完整的云版图来看 , 不论在底层建设上 , 还是在横向的生态构建上 , 百度智能云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三、沈抖的又一份“重功课”
这个任务显然不算轻松 。
首先就沈抖本人来看 , 从业务类型来审视 , 尽管在沈抖的带领下 , 百度搜索业务调整为“X+Y”战略 , 具备一定的企业侧深度服务和定制化属性 , 但从业务本质来看 , 搜索业务本质还是面向C端 , 而智能云业务面向的是B端 。
不论是产品模型 , 抑或是对资源的投入 , 两者都存在本质的不同 , 对沈抖而言也更需要建立新的认知模型 。 以腾讯为例 , 基于CSIG的事业群模式 , 汤道生从TO C的QQ事业群转向TO B的腾讯云事业线 , 也更是经历了一段调整期 , 不论是从认知还是团队管理 。
此外 , 从交付模式来看 , 在今年3月 , 沈抖完成了百度搜索新销售模型的建立 , 即用新型的区域市场导向代替原有的渠道商体系 , 此举意在更深度跟踪和定制化服务客户 。
横向来看 , 这种销售模型与今年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基于区域销售的模式相似 , 但就当下的国内市场而言 , 云产品的交付相较于搜索要更重更繁琐 。 换言之 , 沈抖需要在固有的搜索交付基础上再做增量 , 建立起百度智能云的销售模型 , 寻找新的线下触点 。
挑战不仅在外部 , 更在内部 。 对沈抖来说 , 一个最为明显的内部挑战点恰在于 , 其需要厘清和盘活百度智能云的各个发力点 , 并建立完备成熟的云业务体系 。
从目前市场上的反馈来看 , 百度智能云在市场上声量足够响的业务有如智能交通(无人驾驶)、AI工业、金融等等 , 但各个业务线之间的交叉协作感并不强 。 即对沈抖而言 , 其需要基于底层的云业务逐步建立新的全局联动机制(如“X+Y”的百度搜索战略框架) , 做好优势产业和底层云业务的资源分配和梳理 。
与此同时 , 基于这种机制驱动组织帮助百度寻找新的优势产业方向 , 进而放大自身在PaaS+SaaS的市场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