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战争

高句丽,既占据了大片中国故土,又对隋态度敌对,发兵征讨是必须的 。然而,打仗不是走秀,更不是置气 。隋炀帝以超出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庞大规模进行战争,既超出国力极限又无法取胜,在社会问题已经极为明显时仍然一意孤行,一味逞强,终至国破!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战争

文章插图
为打高句丽,大隋是真的把命都拼掉了 。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隋亡的重要原因 。
隋为何非要征高句丽呢?征就征吧,为什么又把煌煌大隋整没了呢?
中国之地高句丽统治的许多地区本中国之地 。
当时的高句丽,除统治今朝鲜北部外,还统治了辽河以东的大片地区 。
尽管当时高句丽的统治中心已经由国内城迁到平壤,但其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尤其精华之地,皆在辽东 。
辽东之地,自古为中国之地 。
因此,隋炀帝的大臣裴矩疾呼: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 。周到以之封为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
不单是隋炀帝的大臣如此看,后来唐人也这么看 。
唐高祖时期,温彦博表示: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
唐太宗时期,唐朝使者直接表示: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 。
唐太宗本人后来更是言简意赅:辽东本中国之地!
因此,隋唐征高句丽,也叫征辽东 。
辽东既然是中国故土,为何不收复呢?
高句丽的威胁事实上,不单中原王朝认为高句丽所占区域多为中国故土,高句丽自己也心中也很清楚这一点 。
因此,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就把自己放在与南朝类似的位置上,与南朝结好,试图联合南朝抗拒北朝 。
在隋灭陈以后,高句丽意识到危险:辽水比不上长江,高句丽的人口比不上陈国,必须悉心备战,“治兵积谷,为拒守之策” 。
同时,由于高句丽的实力、文明水平在东北地区各民族之上,因此,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与其关系紧密,构成了反隋的联盟 。
隋文帝时期,高丽王高元曾“帅靺鞨之众万余,寇辽西” 。
可以说,此时高句丽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已经比后世努尔哈赤初起时还要大了 。
隋炀帝时期,又发生了令隋炀帝更为不安的事情 。
隋炀帝率人马北巡突厥时,高句丽使者正在启民可汗牙帐,启民可汗不敢隐瞒,将使者引见于隋炀帝 。
高句丽暗遣使者“先通于突厥”,是极为危险的事情,很可能意味着西北、东北地区的势力形成一个反隋的联盟 。
显然,高句丽尽管名义上朝贡于隋,但其对隋的态度是敌对的 。
既占据中国故土,又态度敌对的高句丽,显然是应该要征伐的!
所以,隋唐几代帝王,无论仁暴,都征伐高句丽 。
征高句丽固然没错,然而,把自己打得亡国,那就是隋炀帝的问题了 。
隋炀帝的错误1:规模太大高句丽虽然不弱,但与后世的辽、金、蒙古不是一回事,与高句丽的战争本质上是边疆战争 。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战争】边疆战争,有胜有败,但一般没有像隋炀帝一样把自己玩死的 。
隋炀帝的打法,确实是求死 。
边疆战争,路途遥远,补给压力大,因此,兵贵精不贵多,一般几万人,最多十几万人去打 。
隋炀帝发动的规模就大了!
据《通典.食货志》记载,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 。
征发到前线的人数就有百万了,运输者又“倍之”,合到一起差不多300万了!
路途遥远,要维系如此大的开销,其消耗的人力、物力是惊人的 。
其中,仅征调的鹿车(小车)夫就多达60余万,每2人推1辆鹿车,载米3石 。
由于路途遥远,车夫自己也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因此,运输效率极为低下 。
所以,首次讨伐高句丽时,尽管隋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才行及中路,粮已将尽” 。
费了惊人的人力、物力,仍然不可能解决如此庞大部队的供给问题 。
大部队不光消耗大,行动也极为缓慢 。
第一次征高句丽时,隋炀帝把军队分为30军,从涿郡出发,每日发一军,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出发完毕!
如此缓慢的行军效率,使本就沉重的补给压力进一步加剧!
隋确实有钱···但是···以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没有任何王朝能承受得了这样的消耗!
看起来,隋炀帝把征高丽战争堪称了一次炫耀武力的走秀!
隋炀帝的失误2:呆板的指挥杨广本人是有相当军事才能的,隋军中也有不少是名将 。
但是,指挥百万大军作战,在当时的通讯、运输条件下,还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
隋炀帝为了加强集权,告诫: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
结果,隋军名将们无法发挥,有事都要汇报,延误时机 。
第一次征讨失败,直接原因就在此 。
此外,杨广想当然地搞了水陆并进 。
结果,当时的通讯条件下,根本无法统一行动 。
陆军久攻不下,水军孤军直近平壤,孤掌难鸣 。
所以,征高句丽之战,规模巨大,消耗惊人,却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
如此,高消耗的征讨,也就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直到耗尽帝国最后的元气了!
隋炀帝的失误3:不及时调整在征高句丽前,隋炀帝已经对突厥、吐谷浑等用兵,又修了大运河,已经消耗了相当的民力 。
因此,第一次征高句丽之前,已经是“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了 。
第一次失败后,群臣也都以“中国疲敝”,建议暂缓 。
隋炀帝仍然一意孤行 。结果发生了杨玄感之变 。
杨玄感之变,已经是统治陷入极度危机的信号 。
隋炀帝却仍然要三征!
结果···
其实,任何战争,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置气 。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未竞全功 。
随后,唐太宗改变作战方式,调整为以骚扰为主,再寻机大举进攻 。
最终,唐太宗、高宗,花费25年的时间,最终灭了高句丽 。
像隋炀帝这样一味逞强,不知调整,是自取灭亡之道!
高句丽,既占据了大片中国故土,又对隋态度敌对,发兵征讨是必须的 。
然而,打仗不是走秀,更不是置气 。隋炀帝以超出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庞大规模进行战争,既超出国力极限又无法取胜,在社会问题已经极为明显时仍然一意孤行,一味逞强,终至国破!
要胜,先要慎!
慎重开战,开战必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