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成功登顶 创多项新纪录( 三 )


科考分队分别追踪在海拔5200米、5800米、6350米、8848米这4个高度活动的人群 , 开展高海拔缺氧的人体健康效应等科学问题研究 。 为获取一手数据 , 朱彤和部分科研团队成员亲自上场 , 佩戴测量血氧、心电监测的传感器 , 肩负登山包 , 拄着登山杖 , 在珠峰登山大本营和绒布冰川之间来回徒步 。 在5000多米的海拔负重前行 , 在这种近乎自虐的拉练模式下 , 科考队员收集自身血样、尿样、唾液等标本 , 还要测量血压、监测脉搏波传导速度 。 出于研究需要 , 部分科考成员甚至要攀登到6350米甚至更高海拔高度 , 为后续研究提供样本支撑 。
由于课题时间周期长 , 研究数据还在收集和整理中 。 朱彤介绍 , 最终会有大量有趣的结果出现 , 或许能从现象中总结出规律 , 进而对高海拔区域的生产生活或短期来访的人群健康提供预防和保护措施 。
坐落于珠峰北坡地区、海拔近4300米的珠峰站 , 是此次科考的主要营地之一 。 在这里 , 一个体格硕大的飞艇浮在半空 , 十分抢镜 。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 。 在这次科考任务中 , 科考队将利用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展开高空大气环境的综合测试 。 目前 , 浮空艇相关的试验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
2019年 , 第二次青藏科考水汽传输科考分队在西藏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站开展区域水循环观测研究 , 就曾利用极目一号系列浮空器综合观测地表至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大气黑碳和大气甲烷含量等大气组分 , 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气组分变化科学数据 。 这为揭示亚洲水塔的水从何处来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
这一次 , 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将挑战世界最高升空海拔 , 升空目标预计将超过珠峰峰顶 。 浮空艇的体积是9060立方米 , 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一个高空观测科学平台 。 我们这次的主要目标是希望浮空艇升空高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 , 超过9000米 。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科考队队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高晶说 。
4 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看变化 , 科考装备升级换代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与科技支撑
新中国对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 此后 , 我国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多次专项和综合科考 。 20世纪70年代 , 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青藏科考 。 2003年12月 ,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 , 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 。 中科院还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多个观测台站 , 包括西藏的珠峰站、纳木错站、藏东南站、阿里站等等 , 持续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
2017年8月19日 , 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 。 五年来 , 近300个科研单位、7000多名科考队员、40多位院士参加十大科考任务 , 取得了丰硕成果 , 建立了中国科学家在第三极地区研究的国际一流地位 。
与第一次青藏科考相比 , 第二次有何不同?在姚檀栋看来 , 青藏高原综合科考 , 第一次主要是摸家底 , 第二次则要看变化 。
第一次青藏科考基本是描述性的 , 主要是看看那里有什么 。 科学研究要从定性走到定量 , 第二次青藏科考还要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 从描述走到对过程机理的揭示 , 然后带着问题去证实 。 姚檀栋说 , 这是科考范式的变化 。
两次的不同 , 也体现在技术装备变化上 。 回想几十年前的野外科考 , 我们学生用的是地质锤、罗盘、笔记本‘三大件’ , 地质锤用来敲打岩石观察风化等情况 , 罗盘用来辨别方向 , 笔记本用来画素描 。 当时 , 只有老师能有照相机和气压表 。 姚檀栋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