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里魏延是什么样的人 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三国正史里魏延是什么样的人 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文章插图
魏延是三国时代蜀中的名将 。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诸葛亮北伐魏国的战争中,功勋卓著 。但长期以来流行“魏延谋反”之说,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为什么呢,我们看完便明白了 。
魏延是勇略兼备的名将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 。建安十六年,他带领自己的士兵跟随刘备入蜀,屡建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将返回成都,他深得刘备的器重 。他在镇守汉中时,因为防御得法,所以直到诸葛亮出师北伐时期,北方边境安然无事 。延熙七年,兴势(今陕西城固西北)之役,王平守兵不满三万,由于承袭了魏延的防御方法,抵住了魏国大将曹爽等十多万大军的进攻 。
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 。魏延向他献上计策,要求自己带兵从西部进入,而诸葛亮带兵从南面汇合,依据当时的形势,这无疑是一个上策 。当时魏国并不把蜀国放在眼里,西部守备空虚 。可惜诸葛亮拒不采纳,认为这是悬危之计,他不但不用魏延计策,而且也不用魏延作先锋,而是提拔马谡当先锋,结果失守街亭,以致诸葛亮前功尽弃,只好退回汉中 。此后,诸葛亮又四次出兵北伐,但魏国已经派出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率重兵防守,蜀汉与魏国便转入了旷日持久的争夺战,搞得蜀国劳民伤财,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一无所获,最后病死于军中 。
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魏延“谋反”之说是杨仪的诬陷和后来《三国演义》的虚构 。由于魏延多次提出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的计策遭到拒绝,因此魏延经常感慨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运用,他有怨气 。他功劳大,又是老臣,因而平时居功自傲,盛气凌人,没有人敢得罪他,这是他的致命弱点 。而杨仪心胸狭窄,性情急躁,权欲熏心 。刘备还在的时候,杨仪因与同僚不团结,受过降职处分 。魏延与杨仪在共事中,经常互不相让,争论不休 。为了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费祎还作了大量的工作 。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前,安排退军事宜,叫魏延断后,魏延不听的话,就自行撤军,不用管他 。这里可以看出,在魏延和杨仪的个人矛盾中,诸葛亮是站在杨仪这一边的,以致在他死后,矛盾便更加激化了 。诸葛亮预感到魏延可能不服从命令,只是担心他争夺主帅之权,并不是指他会谋反 。
诸葛亮病故,魏延与杨仪为争夺蜀军领导权,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最初杨仪叫费祎去了解魏延的态度 。魏延表示,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还有我魏延在,可以继续北伐,这说明他打算率部继续北伐,并不甘心受杨仪管理,对杨仪统兵极为不满 。
而老奸巨猾的杨仪呢,却大造“魏延谋反”的舆论 。杨仪想代诸葛亮辅政,魏延则是他最大的障碍,必须借谋叛罪除掉他 。这正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于是魏延“谋反”的舆论便在部队中传开了 。蜀汉朝廷在一日之内不断接到魏延与杨仪互告谋反的紧急文书 。杨仪此时已掌握统兵回汉中的大权,大造“魏延谋反”的舆论能蒙蔽大量士兵,军中高级将领王平、姜维等也站在他这一边,就连朝廷中的重臣董允、蒋琬都相信杨仪,怀疑魏延 。
魏延并没有谋反【三国正史里魏延是什么样的人 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魏延占据南谷(即褒谷,今陕西勉县北),派兵袭击杨仪 。杨仪命王平抵御,但是杨仪造出“魏延谋反”的舆论后,魏延本部的军心已开始动摇 。蜀军主帅新亡,国家需要安定,而魏延不以全局利益为重,首先解决私人恩怨,这是他失去军心的主要原因 。军心彻底瓦解,士众散逃 。就在这众叛亲离的关键时刻,明知败局已定,但他并没有投奔魏国,而单独与其子数人南下汉中,事实证明他没有叛蜀的打算 。就在魏延逃奔汉中的途中,被马岱斩杀 。
杨仪领军回到成都,自以为功勋很大,应该接替诸葛亮的职位 。大概蜀汉朝廷也知道了此事的内幕,所以仅给了杨仪一个有职无权的军师头衔,他大为不满,建兴十三年,蜀汉朝廷将其废为庶民,流放到汉嘉郡(今四川雅安北)后,他又上书诽谤朝廷被关进监狱,不久自杀 。
西晋史学家陈寿,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自己的著作中都认为魏延并没有谋反之心,小编认为魏延如果想谋反,自然轮不到马谡来杀他,投奔魏国自然也会受到重用,而为什么魏延一直不被诸葛亮重用,宁可用马谡这样没有经验的将领去当先锋,而不用魏延,小编也实在难以理解,各位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