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永琰的生母是谁 爱新觉罗永琰的生母是谁


爱新觉罗永琰的生母是谁 爱新觉罗永琰的生母是谁

文章插图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 , 乾隆皇帝“口是心非”地主持了大清朝每年一次的祭祖仪式 。在仪式上 , 乾隆公开把自己的政绩汇报一遍 , 然后祈求祖宗庇佑 。
但在乾隆的内心 , 则在向祖宗嘀咕另外一件事:
“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国家洪业 , 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 , 亦愿上天潜夺其算 , 令其短命而终……”
乾隆的意思是说 , 自己打算立十五阿哥永琰为太子 , 如果永琰能够担起这个责任 , 则希望祖宗保佑他;如果他所选非人 , 希望祖先们把永琰“弄死” , 他好再选一个太子 。
当然 , 乾隆说完这些话后 , 可能怕祖先觉得自己太绝情 , 又加了一句:
“朕非不爱己子也 , 然以宗社大计 , 不得不如此 。”
意思是 , 我咒自己的儿子 , 并非不爱他 , 但是 , 大清基业事大 , 不得不这样 。
大清第七位皇帝、爱新觉罗·颙琰的王者道路 , 其实是从他爹乾隆的诅咒开始的 。
历史上的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 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 , 有人说他宅心仁厚 , 是清朝难得的仁君 , 有人说他故步自封 , 是清朝衰败的罪魁祸首 。本文 , 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嘉庆帝的一生 。
在此之前 , 笔者先要和大家说明一下 , 明清以来 , 人们习惯用年号来代指某个皇帝 。例如 , 人们习惯把爱新觉罗·玄烨称作康熙 , 把朱翊钧称作万历 , 其实“康熙”和“万历”只是年号 。
正确的叫法应该叫他们为“康熙帝”或清圣祖、万历帝或明神宗 。比如 ,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 后人叫他唐太宗(国号+庙号) , 很少有人叫他“贞观” 。
这是因为 , 明清时期 , 大部分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 , 因此 , 可以用年号来代指这个皇帝 。本文所说的乾隆和嘉庆等 , 除了用于纪元外 , 皆是代指皇帝其人 , 希望大家不要较真 。
一、多子多孙的乾隆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 , 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离奇去世 。鄂尔泰、张廷玉、允禄、允礼四位大臣取出雍正遗诏 , 立皇四子弘历为帝 , 是为乾隆帝 。
相比于自己祖、父 , 乾隆是无比幸运的 , 因为雍正在位期间 , 先后推行各项新政 , 励精图治 , 乾隆接手的 , 是一个富庶的大清朝 。
乾隆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 , 是一个多子多福的帝王 。不同的是 , 康熙晚年 , 儿子们年富力强 , 因为可供选择的接班人太多 , 因此酿成“九子夺嫡” 。
而乾隆晚年 , 放眼望去 , 可供选择的接班人只有5个 , 而且都不能让乾隆十分满意 。
乾隆皇帝一共有17个儿子 , 因大清朝自开国以来 , 还没有皇后嫡子继位的事情发生 。乾隆想促成嫡子继位 , “以成天命” 。
不幸的是 , 富察皇后先后生下两个儿子 , 都夭折而亡 。乾隆痛心不已 。
富察皇后死后 , 继后那拉氏的儿子永璂也算名义上的嫡子 , 只是在那拉氏被废之后 , 永璂彻底和皇位无缘 , 郁郁而终 。
除了三个嫡子外 , 乾隆还曾中意五阿哥永琪 。
永琪聪慧过人 , 能骑善射 。乾隆二十八三年 , 圆明园九州清晏店发生火灾 , 乾隆被困在大火之中 , 其他皇子都不知所措 , 永琪得知情况后 , 奋不顾身冲进火场 , 背出乾隆 。
这件事让乾隆看到永琪的与众不同 。后来 , 乾隆派永琪去东陵祭祀富察皇后 , 然后又封永琪为荣亲王 。
种种迹象表面 , 永琪曾经离太子之位很近了 。可惜 , 乾隆的这位五皇子 , 只活了25岁便因附骨生疽 , 不治而亡 。
乾隆三十八年 , 已经64岁的乾隆放眼望去 , 自己17个儿子竟然仅剩5个 , 他最终选中嘉庆 , 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 因为乾隆用排除法把其他四人一一排除了 。
八阿哥永璇是名义上的长子了 , 但他患有“足疾” , 说话有些磕磕绊绊 , 有失帝王体统 。
十二阿哥永璂 , 因母亲被废 , 他被连累 , 因此无缘太子之位 。十七阿哥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儿子 , 也是嘉庆的同母弟 , 但永璘处世荒诞 , 好色好酒 , 因此被排除 。
排除了以上三人 , 还剩两位皇子了 , 分别是十一阿哥永瑆、十五阿哥永琰 。
公平地说 , 若论聪慧程度 , 永琰远远比不上永瑆 , 永瑆才华横溢 , 还是个大书法家 。
但永瑆有一个很著名的缺点 , 那就是爱财如命 。在乾隆心中 , 永瑆更像一个文人 , 而非政治家 。
十五阿哥永琰性格纯良 , 为人随和 , 没有太突出的优点 , 但也没什么缺点 。
另外 , 永琰的生母是皇贵妃(令妃 , 下图) , 受宠20余年 , 在那拉皇后被废后 , 长期主持后宫 , 这算是永琰的优势 。
因此 , 在经过再三斟酌后 , 乾隆决定 , 秘密立十五子永琰为太子 。在当时的情况下 , 乾隆选中永琰 , 其实是无奈之举 。正因为如此 , 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在乾隆四十三年 , 他主持祭祖仪式的时候 , 私下祷告:
“若其不贤 , 亦愿上天潜夺其算 , 令其短命而终 。”
二、住在毓庆宫的皇帝面对乾隆的“诅咒” , 永琰没有“短命而终” , 乾隆心情释然了许多 。据《清史稿》记载 , 乾隆五十四年 , 永琰才被封为嘉亲王 。
可见 , 乾隆虽然秘密立储16年之久 , 但一直都在保护永琰 , 避免他提前暴露在众人面前 。
乾隆六十年 , 因早年曾承诺过自己在位时间不会逾越康熙 , 因此乾隆决定提前禅位 。
当年九月 , 乾隆公布了自己早年写好的传位诏书 , 公开册立永琰为皇太子 , 三个月后 , 乾隆决定举行内禅 , 并改次年为嘉庆元年 。
乾隆举行禅位的时间很微妙 , 是在嘉庆元年的正月初一 。也就是说 , 乾隆一直把他第六十年的皇位坐到底 , 才肯交权 。
正月初一 , 新年第一天 , 天还没亮 , 乾隆一大早就沐浴更衣 , 永琰早就在门口等候 , 父子俩一起去祭祀宗庙 , 然后回到太和殿举行禅位大典 。
【爱新觉罗永琰的生母是谁 爱新觉罗永琰的生母是谁】在禅位大典上 , 群臣毕至 , 少长咸集 。永琰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 恳请乾隆不要禅位 , 表示自己一定兢兢业业恪守皇太子的本分 , 乾隆非常满意 , 当着众人的面将玉玺交给了永琰 。并且把永琰的名字改成“颙琰”(为避讳) 。颙琰登基了 , 是为嘉庆帝 。
禅位结束后 , 嘉庆乖乖地把玉玺又还给了乾隆 , 表示自己太年轻(已经岁) , 让父皇为他把关 。然后 , 乾隆仍然住在养心殿里 , 而嘉庆却仍然住在毓庆宫(太子府第) 。
太上皇继续行使着皇帝的权力 , 皇帝仍然摆着太子的姿态 。大清朝的紫禁城 , 其实什么事都没发生 。
从太子到“皇帝” , 嘉庆的人生改变很大 , 他每天卯时(5点)准时出毓庆宫 , 等着给乾隆请安 , 乾隆当了四年的太上皇 , 嘉庆坚持了四年 , 风雨无阻 。即使这样 , 嘉庆也免不了被乾隆多次敲打 。
在这种情况下 , 身体的劳累是其次的 , 精神压力却不是常人能承受的 。
两年以后 , 嘉庆的妻子、皇后喜塔腊氏(道光生母)病逝 , 嘉庆肝肠寸断 。当时乾隆已经年至耄耋 , 为了照顾乾隆的感受 , 嘉庆下令皇后的葬礼一切从简 , 乾隆非常满意 , 直夸嘉庆孝顺 。
天下或许没有受委屈的皇帝 , 但肯定有受委屈的儿子 。如果只有来自乾隆的压力也就算了 , 嘉庆还要面临乾隆的宠臣、“二皇帝”和珅的挑唆 。
和珅每次下了朝 , 直奔太上皇住处 , 好的坏的一股脑都和乾隆说 。
嘉庆登基之后 , 身边没有得力之人 , 于是 , 他和乾隆协商 , 要把广州巡抚朱珪调回京城 , 担任大学士 , 乾隆本来已经答应此事 。
和珅得知消息后 , 立马阻拦 , 和珅知道 , 朱珪是嘉庆的老师 , 若他担任大学士 , 嘉庆如虎添翼 , 于是和珅向乾隆告状 , 说嘉庆为朱珪写了一首夸赞的诗 , 有笼络人心之嫌 。乾隆听闻后 , 便延缓了朱珪入京 。
嘉庆对和珅恨之入骨 , 无奈和珅得乾隆宠信 , 嘉庆奈他不得 。
一言以蔽之 , 住在毓庆宫的皇帝 , 自古罕见 , 憋屈的嘉庆帝 , 名为皇帝 , 实为皇储 。表面上风光无限 , 实际上如履薄冰 。
三、盛世之后的烂摊子平心而论 , 乾隆登基之初 , 也是一位勤政的帝王 , 他进一步推动国家统一 , 清朝版图最大的时期 , 就发生在乾隆朝 。乾隆还先后五次普免天下赋税 , 把“康乾盛世”推到了高峰 。
但是 , 乾隆晚年 , 好大喜功、吏治败坏 , 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 再加上他六下江南 , 花费巨大 , 此时的大清王朝金玉其外 , 败絮其中 。
另外 , 在乾隆闭关锁国的同时 , 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已经萌芽 , 内应外因加在一起 , 清朝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
所以 , 嘉庆接手的 , 其实是一个烂摊子 。
乾隆后期 , 清朝的人口已经突破三亿 , 没有科技加持的古代农业 , 能够养活这么多人 , 其实非常了不起 。
但随着人口增加 , 贫富差距加剧 , 很多老百姓吃不上饭 , 于是走上了另一条路 。
成千上万的饥民 , 因为食不果腹 , 加入了白莲教 。
而嘉庆帝登基后 , 遇到的第一个大麻烦 , 就是白莲教起义 。
嘉庆登基的第七天(嘉庆元年正月初七) , 清朝开始出兵镇压白莲教 , 这场仗打了九年 。
康雍乾三代 , 清朝打了不少仗 , 但几乎都在边疆 。上一次 , 清朝发生大规模的内乱 , 还是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 。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 , 清朝国力日渐强盛 , 逐渐进入盛世 。
如果说 , 三藩之乱是盛世的序幕 , 那么 , 白莲教起义就是盛世丧钟 。
三藩之乱 , 一共持续了八年 , 而白莲教起义 , 用了九年的时间才略微镇压下来 , 但并未根除 。究其原因 , 有两点:
其一 , 因为社会矛盾太过剧烈 , 百姓们把白莲教当做“信仰” , 为这个组织卖命 。信仰的力量是可怕的 , 是可以死灰复燃的 。
其二 , 乾隆晚年 , 八旗将士们承平日久 , 过惯了唱曲斗蛐蛐的太平日子 , 根本没有了昔日的彪悍 , 所以 , 嘉庆不但没能成功镇压 , 更激起了饥民的反抗 , 白莲教愈演愈烈 。
后来 , 嘉庆帝分析白莲教起义的根本原因 , 认为大部分教徒都是被贪官污吏逼得走投无路的 。于是嘉庆提出:
“害民之官必宜去 , 爱民之官必宜用 。”
他开始惩治贪官污吏 , 安抚百姓 , 提拔清官 。在嘉庆的努力下 , 清朝动用了举国之力 , 终于在九年之内平定了白莲教起义 。但伤敌一千 , 自损八百 , 嘉庆朝的国力 , 一直没有恢复 。
笔者认为 , 白莲教起义虽然发生在嘉庆时期 , 但归根结底 , 还是乾隆留下的后遗症 。嘉庆平定白莲教起义 , 也发生在太上皇乾隆驾崩之后 。
所以 , 有史学家认为 , 嘉庆早期用武力镇压暴民的命令 , 或许出自太上皇乾隆 。但因为没有史料支撑 , 真实情况不得而知 。
公元1799年(嘉庆四年) , 十八世纪的最后一年 , 当了四年太上的皇乾隆驾崩了 , 享年89岁 , 这位中国历史上当政最久的帝王 , 没能见到十九世纪的太阳 。
他的去世 , 意味着名义上的“康乾盛世”结束 , 清朝进入“嘉道中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