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民间赊刀人是咋回事 赊刀人到底是什么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三十年前,“赊刀人”广泛出现于我国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 。当年对此有过报道:他们大都做小贩打扮,身背刀具,走街串巷,大声吆喝,遇到有人买刀时先谈拢价格,然后不收现金,做一“预言”,约定预言成真时再来收账 。

当年的民间赊刀人是咋回事 赊刀人到底是什么人

文章插图
赊刀人是一个特殊的行当 。他们走街串巷将菜刀、铁锅等物件以“赊”的方式赠给人们 。
并在临走时说下一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看起来犹如天方夜谈的事情,留下一些谶语,以待成真后再来收取钱款 。
【当年的民间赊刀人是咋回事 赊刀人到底是什么人】在30多年前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赊刀人还较为流行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只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变化,赊刀人已经越来越少,直到现在,这个行业也几乎消失殆尽 。
但是,虽然赊刀人已经越来越少,可关于赊刀人的传说与猜测却从未停息 。
有的人说他们能够看清事物发展的规律,提前预测到事情的走向,是运筹帷幄的一方大才;也有人说这些人只不过是懂得营销的商人,用“赊刀”特殊的手段来牟取钱财而已 。
那么赊刀人到底是什么身份?这还要从赊刀人留下的传说讲起 。
一、赊刀人的精准预言清朝咸丰时期,一个村子里来了一个赊刀人,他的菜刀可以发给村民使用,但他却又说要等到粮食降到每升十八文时再来收钱 。
在封建时期,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影响到民间生计的大业 。更重要的一点,粮食卖多少钱一般也会有朝廷在背后干预 。而在咸丰时期,粮食的售价大约在八十文一升浮动 。
所以当赊刀人说粮食会降到十八文一升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在开玩笑,而且十分肯定这个赊刀人是收不到刀钱了 。
简单来说,这些村民认为这些刀基本上是不用给钱了,所以纷纷报名来赊刀 。而赊刀人来者不拒,只要留下姓名和住址,就可以达成交易 。
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等到光绪年间,朝廷为了平抑民怨,却真的将粮食价格下降到十八文每升 。
至于赊刀人的后人有没有去收钱并没有明确记载,但这个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
抗战时期,这类赊刀人的传说也不胜枚举 。据说一个村子里出现一位比较出名的赊刀人,而这个人的预言是等到日本鬼子撤出中国,他就来收钱 。
对于这个预言百姓们没有太多感觉,但却激怒了日本鬼子 。为了出口气,日本鬼子将这个赊刀人抓到村子口,在百姓面前残忍地杀害了 。
在临死前,赊刀人非常平静地对百姓们说:“不用担心,等到日本人投降时我已经不在了,但会有我的后人来收钱 。”结果日本人真的投降了,赊刀人的预言再次成真 。
以上还都是清朝时留在典籍中的赊刀人记载,而在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也同样出现过一批“赊刀人” 。
当时经济受制于方方面面影响,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则留下了粮食作物一元左右时收钱,有田无人种,有屋无人住;人将脱衣而出,兽将穿衣而行等谶语 。
结果以现今看来无论是关于粮食、农田的预言;还是关于世道世风的预言,似乎也确实并无二致 。
那么赊刀人是否可以真的预言到未来事物呢?这个行业又是如何出现的?
二、赊刀人的起源发展在传说中,赊刀人起源于先秦时期,出自鬼谷子一脉 。正所谓“刀者,道也”,又因为鬼谷子是战国大家,被后世尊为谋圣,又是一众能人-如孙膑、苏秦、张仪、商鞅等人的老师
这也就给大家留下了本领高深的印象,所以对于赊刀人能预言到未来似乎也就不感觉奇怪了 。
但在史料中,关于赊刀人可考证的起源则最早始于宋朝 。那时的赊刀人被叫做卜卖人,他们通过算卦、预言等方式售卖手里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大都是家庭常备物品 。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卜卖人逐渐成了赊刀人,主要以谶语来“售卖”菜刀为生 。不过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赊刀人并非只卖菜刀,一般还有盆、锅铲等物品 。
通常来讲,一把普通的菜刀,若是在赊刀人手中大概会被卖到相对原价几倍的高价 。只不过这笔交易的钱却并不用马上就掏出来,而只需要双方约定,预言成真再支付即可 。
其中,赊刀人的预压相较于普通人的认知而言,显然是有悖的或者说是超出认知的 。而且那时候的人大都安土重迁,不会去太远的地方,甚至好几代人都在一个地方居住 。
所以赊刀人在赊刀时只要登记好赊刀者的姓名和住址,只要预言能成真,一般也就可以找到当初赊刀的百姓完成交易 。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若是预言没成真,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来收钱 。可预言成真则就意味着赊刀人是有本领的,说不准还是个世外高人 。
对于这样有本事的人,老百姓肯定不会轻易因为一件或者几件常用物品去得罪,所以也不用担心有人赖账 。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乃至改革开放初,一些村子里还会有赊刀人出现与百姓达成交易 。可就现在而言,赊刀人越来越少乃至几乎消失也是不争的事实 。
三、赊刀人的内幕赊刀人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这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
从古人留下的资料来看,赊刀人确实能预料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心中也就有了他们就算不是大家口中的算命天才,也是个能看清事物发展规律的哲学大家的印象 。
但这种说法或者说想法,其实也存在天然的瑕疵,而且颇类似于幸存者偏差 。
就如历史上人们通常会认为考中状元闻名的大家反倒不如考不中状元的大家多一样,事实上它的样本上便存在着明显的数量级的差别 。
因此,对于赊刀人也就有了另外一种看法,他们只是一些利用人们心理的商人,本质上还是赚钱钱财 。
比如从熟悉的小贩用低于市场的价格拿到货,再通过一些不大不小的预言将刀卖到高价,这样就可以赚到比原有物品高几倍的利润 。
至于预言是否能成真,其实也很简单 。古代人口流动性不强,所以会有很大的信息滞后 。
赊刀人每天走街串巷,能够掌握不少有用信息 。只要用心甄别,就一定可以将发达的消息转化成预言 。
而百姓大都会忽视自己看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赊刀人卖的又都是生活用品,所以大都甘愿与赊刀人做交易,想着能占到些便宜 。就在一来二往间,赊刀人们便获取了钱财 。
至于这两种说法,显然第二种更贴近现实,但同时我们却也不得不承认赊刀人很多预言却又是应验了的 。确定的说法,也只能寄希望于专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