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放电180年,牛津电铃响了100亿次,人类却不知其电池构造( 二 )


那除了使用核能驱动的电池以外 , 还有没有可以持续放电的电池呢?
答案是肯定的 , 有一个实验装置现在就摆放在英国牛津大学克拉伦登实验室门厅的架子上 。 它长这样:

这个装置看起来非常的简单 , 被双层玻璃罩密封 , 隔绝了外部的空气 , 在玻璃罩里面有两个被串联起来的干电堆 , 在两个电堆的下方各有一个用黄铜制成的铃铛;

在铃铛之间有一个大小为4毫米的金属球 , 这个金属球与两个铃铛之间有微小的缝隙 。
那么这个装置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这个装置就是“牛津电铃” , 金属球在两个铃铛之间来回的震动 , 敲打着两边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 。 金属球震荡的频率为2赫兹 。
更为神奇的是 , 你要知道这个装置的年龄可是老祖宗级别的 。 它到今天已经运行了180年 , 金属球敲铃的次数已经达到了100亿次 。
而且目前看来还没有明显衰减的迹象 , 因此这项实验打破了多项记录 , 不仅成为了历史上持续最长的实验 , 也成为了历史上最耐用的电池 。

关于它的工作原理其实非常简单 , 金属球之所以能够在铃铛之间来回震荡 , 是由电力驱动的 。
当金属球撞击到一边的铃铛时 , 金属球上就是带有正电荷 , 相同的电荷就会产生微小的斥力 , 导致金属球撞向另外一边的铃铛 , 同时转移电荷;
这时金属球又会带有负电荷 , 同样的斥力会再次把铃铛推向另外一边 , 就这样金属球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震荡频率 , 持续运行了180年 。

但是科学家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两个串联在一起的干电堆能持续供电这么久 , 当然也对它内部的真实结构、以及所使用的材料并不是很清楚 。
也就是说目前没人知道牛津电铃电池的组成 , 科学家现在不想打开这个装置的玻璃罩 , 害怕外面潮湿的空气进入影响到电池的性能 , 他们想一直等下去 , 等待金属球停止的一天 , 然后检查电池的结构 。

为什么科学家会不知道电池的构造呢?
因为牛津电铃是1840年制成的 , 有关它的更详细的说明、细节都已经丢失 , 据说是牛津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罗伯特·沃克从仪器制造商沃特金和希尔买来的 , 就一直摆放在了牛津大学 。
从来没有打开过 , 因此有关它内部的细节当然就不清楚了 。
但科学家猜测牛津电铃的电池可能是Clarendon干电堆 , 由Giuseppe Zamboni在1812年发明 , 是人类发明的最早的一种电池 。

可以看出电堆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硫磺 , 用来隔绝潮湿的空气以及用来绝缘 。 内部可能是由上千层的金属箔和一面涂有二氧化锰另外一面涂有硫酸锌的纸组成 。
当然内部情况只是猜测 , 毕竟没有打开过 。
科学家还认为牛津电铃之所以能够长时期的运行 , 是因为金属球的每次震荡只会在两极之间传递非常微小的电流 , 电池的耗电也非常少 , 所以牛津电铃才能运行180年 。
不过科学家目前也不知道这个电铃啥时候能够停止 , 只能够慢慢的等待 , 等待它停的一天 , 来解开电堆内部的真实结构 。

除了牛津电铃以外 , 在科学史上还有一项长达百年 , 看似毫无意义的实验 。 这个实验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沥青滴落实验 , 这个实验从1927年开始设置 , 到现在也已经接近100年了 。
目的很简单 , 就是想证明平时我们看到的固体沥青块 , 其实是黏度非常大的流体 。

确实没错 , 实验也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 到目前为止沥青总共低落过9次 ,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4年 , 每次之间相隔往往都会是数十年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