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充满禅意的山水诗欣赏 描写山水的古诗20首

一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

十首充满禅意的山水诗欣赏 描写山水的古诗20首

文章插图
收藏!十首充满禅意的山水诗,荡涤蒙尘之心!
饮酒(其五)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
终南别业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诗中把退隐後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雲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
滁州西涧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一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此诗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
山居秋暝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
也就是说,衹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饞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藉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
观书有感宋 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 。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
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 。
【十首充满禅意的山水诗欣赏 描写山水的古诗20首】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 。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精神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