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调查】直击漩涡中的?柔宇:从技术到市场,这一跃太难了!( 二 )


投资人反思:缺过硬产品
柔宇科技2012年5月~2021年9月共进行过8轮融资 , 获得股权投资约61.97亿元 , 债权融资约36.53亿元 , 估值一度超过500亿元 。 资本青睐的主要原因是柔宇科技有技术 , 有人才 。
【e公司调查】直击漩涡中的?柔宇:从技术到市场,这一跃太难了!
文章图片
张强(化名)是柔宇科技的投资方 。 他说 , 从研发角度来看 , 柔宇从0到1的确是走出来了 , 在业内属于领先 。 创始人刘自鸿出身名校 , 履历很好 , 折叠屏属于比较前沿的技术 , 这些都是当初投资人看了心动的地方 。
但是 , 柔宇科技的产品一直没有获得市场的真正认可 , 推出的两款FlexPai折叠手机均销量不佳 。 张强身边不少朋友都用过 , 反映槽点不少 。 质量不过硬 , 用户体验不理想 , 其他手机厂家自然不会大规模采购 。
张强说 , 柔性屏技术应用商业前景可观 , 但前景能否兑现 , 要靠产品说话 , 靠市场化销售业绩 。 柔宇科技一直没拿出来过硬的产品 , 销售迟迟没有带来健康的经营现金流 。
从2012年5月创立至2021年9月近十年期间 , 除了获得近100亿元股权、债权融资 , 柔宇科技的经营活动获得现金流入合计才17.17亿元 。
2018年6月 , 柔宇科技在深圳市龙岗区建设投产了全球第一条可折叠全柔性显示屏量产线 , 投资额65亿元 , 仅为相同产量规模的传统显示面板产线的1/7 。 传统面板产线投资要465亿元 。
以相对较低的投资额 , 要求做出全球领先的产品 , 是不是对柔宇要求太过苛刻?股东是否应该继续支持?张强认为 , 早期可以讲愿景 , 产线建起来 , 没有取得阶段性成果 , 这意味着技术成熟度存在瓶颈 。
事后复盘 , 柔宇做手机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 本来是一个toB的公司 , 做手机面对的是C端用户 , 挑战完全不同 。 柔宇科技为了做手机 , 又额外招很多人 , 这也是资金消耗过快的原因之一 。
不过 , 即使是高峰期的2000余名员工 , 与成熟的手机团队相比也太小了 。 柔宇科技很难和主流手机厂商竞争 , 何况还要做面板 。 张强认为 , 当时柔宇做手机情况特殊 , 下游厂家没有配套采购 , 产量又小 , 作为行业内首先吃螃蟹的公司 , 要走出来很不容易 。 旭日大数据董事长孙燕飚也持类似看法 。 柔宇科技想要兼顾toB和toC市场 , 实际上既充当供应链厂商 , 又做终端企业 。 事实证明 , 这条路很难走 。
通信工程师、战略规划专家袁博对采访人员表示 , 柔宇科技在过去的发展中 , 重视技术而忽略商业落地 , 这导致其一直靠融资而不是商业销售来支撑 , 这并非良性的发展 。
【e公司调查】直击漩涡中的?柔宇:从技术到市场,这一跃太难了!
文章图片
制表:陈丽湘
员工感受:技术虽牛 , 管理不行
柔性屏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 , 一是京东方、TCL科技、三星等公司拓展的多晶硅(LTPS)技术 , 市面上主要的折叠屏手机等产品几乎都由这些公司供应 。 另一种则是柔宇自主研发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 。
据刘自鸿此前介绍 , ULT-NSSP技术比LTPS在量产能力上更优秀 , 原因在于采用不同材料体系和不同制程工艺 , 整体生产流程大为简化 , 设备投资成本大幅降低 , 良率显著提高 , 产品弯折可靠性极强 。
国内领先的面板制造商华星光电的一位高管介绍 , 从技术路线上看 , 柔宇并不是孤例 , 韩国LG和日本企业也都在做 , 其中LG进展比较快 。 “这个产品核心关键不是屏幕做得有多薄 , 三星也可以做很薄 , 这并不是加分项 , 至于生产温度的高低 , 也没有多大意义 。 ”他说 , “柔宇的技术路线没问题 , 只是这条路太远了 , 从技术到量产要走很长的路 , 只靠几个实验室出来的学术派很难搞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