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奔月的由来


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奔月的由来

文章插图
古往今来,明月成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头好” 。而中秋节也成了团圆的节日,无数游子将一腔的思乡之情都寄托于皎白的圆月中 。
古人为何对月亮如此的崇拜这就不得不先提到中秋节的由来和发展!如今家喻户晓的中秋节,原是起源于“秋分祭月”一说 。中秋节的由来,便是古人对月崇拜的一个浓缩和寄托 。
上古,人们便已经有了所谓的“祭月节”的崇拜活动,古人在秋分时刻摆上花果,对着月亮朝拜 。追根溯源,中秋节是古人对于未知的天象崇拜 。
上古时期,当古人对于月亮的阴晴圆缺、潮汐更替这类奇妙的自然现象无法用常理来解释时,便会以口口相传、祭祀崇拜的形式将这些未知现象神化 。中秋的前身,其实是古人的一场“迷信”举动 。
随着刀耕火种时代的到来,原始居民不再拘泥于打猎捕鱼 。社会形态的变迁,导致了诸多的祭拜之礼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联系 。
古人在不断的时节、天体观察中,认为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和农业生产有着莫大的联系 。因此,中秋节不再是简单的神权活动,而是演变成民间祈祷风调雨顺的重要习俗之一 。
中秋节真正的普及是在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汉代的南北经济往来达到顶峰,而中原各地的文化习俗在经济往来中不断地交融整合,最终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常识” 。
中秋节中的“中秋”一词,可追溯到汉代的文本,文中这般记载道:“中秋夜迎寒” 。汉代的百姓在中秋时节或者立秋之日,会食粗饼、行敬老之举,以此来庆祝团圆日 。
等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朝廷官方认可的节日 。在唐书中,中秋节也被准确地规定出一个日期,即“八月十五” 。
历朝历代的诸多名人、诗人,在对月、咏月甚至在原有神话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潮流对中秋节的典故进行改编 。
唐代的中秋节更趋于“普天同庆”的存在,而非上古时期那般,只有少数“天命神授”的人才能进行的祭祀之举 。
当下的中秋节,其实是唐代文化在多方糅合下的一个产物 。
等到北宋,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便描写到中秋夜世家、百姓皆是依循旧礼“玩月” 。此时的中秋节,全民性更浓 。
而中秋节的世俗味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对月崇拜上,明清时期的人们显然更为珍重 。比如:千家万户中都要设立“月光位”,对月朝拜还规定到须得朝着月出方向才可 。
等到了今日,中秋节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节日 。
嫦娥奔的为何是月亮,而不是太阳?在《淮南子》一书中,言及嫦娥奔月是“姮娥窃以奔月” 。
说的是,嫦娥与后羿本是人间一对恩爱夫妻,因后羿射日有功,上天感念其功德,特赐下不死之药 。但后来嫦娥吃下了这颗不死药,一跃飞天,向着月亮飘去 。
“嫦娥奔月”是古人对月亮崇拜的一大映射 。在众多的民间版本中,结局别无二样,嫦娥皆是奔月而去 。而嫦娥奔的为何是月亮,不是太阳?这就要从古人对月神的崇拜说起!
从上古时期到今日,人类对月亮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期社会的人民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将月亮的月相变化解读成不死之意思 。
炎黄时期,世间一草一木皆是神迹,而作为高悬于苍穹的明月,更是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神权的“屈服”和“渴求” 。将月亮的月相变化意向化后,人们构想出一个“不死的传说” 。
在汉代出土的画像上,人们将月亮称作是“太阴星君” 。何为太阴星君?具体可以从道教上解读出来 。道教中的太阴星君是掌管月亮的神,即为“月神”、“太阴娘娘”等 。
【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奔月的由来】在《尚书·尧典》、《轩辕皇帝传》中,将西姥称作“太阴之精”、“月精” 。而后羿的不死药也是月神赐下的,古人对月的崇拜,其实是对月亮不灭的崇拜 。
正因如此,在民间流传的传说中,嫦娥奔月,是因为服用了不死药才长生不死,因此嫦娥才能成为月神,甚至在月亮上还有捣着不死药的玉兔 。
古人对月崇拜,其实是一种对永生的渴求和对自然轮回的屈服 。
除此之外,古人之所以崇拜月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月亮的阴晴圆缺中蕴含的生育含义 。
《大荒西经》中“有女子方浴月”后,经过十二个月诞下一子 。而这个对月沐浴的女子是帝俊的妻子,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在对月求子 。
这种行为可以解读成上古时期的一种“求子祭祀行为” 。大概的意思是在“月满”之时,沐浴于月光之中,方能祈求生子 。
所以嫦娥奔月,从这一层面上,并非奔月去往天宫,而是在进行一种仪式 。嫦娥在仪式中的姿态为“奔”,意思是追逐月亮,借此祈求掌管生育的月神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在仪式中来为自己赐福,诞下子嗣 。
因此,古人为何崇拜月亮的原因无非有两点 。一是,对于永生的无限渴求和对自然规律的一种屈服;二是,一种对多子多福的执着 。
正是如此,月神在古代的地位很高,进而才会有“日月同辉”之说 。
所以,中秋节无非是从古至今,世人对月崇拜的一种“物化” 。在这一个过程中,人们对月亮的祭祀不断的变化和完善,以致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 。
古人在不断追逐月亮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精进对月亮的认识,从之前的“拜月”,到“玩月”、“赏月”,再到现在千家万户的“识月”,都能够体现出来 。
中秋节是古人对天象日月盈昃的一种解读,因为未知,故而将月亮神化,并结合社会形态对月亮的盈亏形象化 。
古时对月崇拜是因为未知,现如今,是一种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文化的延续,中秋佳节,薄礼酬神,是为了庆祝这阖家欢乐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