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嫡长子地位有多高 古代为什么要立嫡长子不立贤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能够定分止争,的确效率高、易操作 。但只要老皇帝不傻、国家还算稳定,那选个看上去能力出众的儿子,也没啥问题 。比如,清朝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大臣们可不这么想 。他们把嫡长子继承制和儒家礼仪当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 。

历史上嫡长子地位有多高 古代为什么要立嫡长子不立贤

文章插图
嫡长子继承制的完整表述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在这些孩子中确定继承人,就是要以长不以贤 。除了嫡子还有庶子,在嫡子和庶子中确定继承人,就是以贵不以长 。
所以,无论长贤嫡庶,最后肯定要落到嫡长子身上 。嫡长子,就是天然合法的继承人 。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
这个制度的渊源,是周朝的宗法制 。
宗法制下的天子、诸侯和大夫,都要按照这个制度确定继承人 。周天子,一般理解为“天的儿子”,但也可能就是“大儿子”,最大的嫡出儿子 。
在周初的时候,嫡长子继承制还一直被坚持的 。但是,到了春秋,已经礼崩乐坏了 。基本上就没人再把嫡长子当回事了,原因是竞争太激烈 。
首先破产的是宗法制 。在当时的晋国最明显,晋国宗族各种手足相残 。先是小宗干掉大宗,篡权的小宗就各种残害同宗 。因为这些人都可能原样复制,所以能杀掉就杀掉,杀不掉就赶跑 。国君独揽大权之后,也就没有什么宗室亲戚可以任用了,更不可能搞论资排辈 。于是,就有了“尊贤尚功”的观念,根据才干和军功给出爵位和权力,完全不是“亲亲尚恩”的讨论 。
接下来要破产的,肯定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了 。大背景已经尊贤尚功,家族里再不立贤而是立长,那就等着被灭 。
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的顶级家族是智家 。大族长智宣子,在选拔继承人这件事上,可是费了老劲 。为什么费劲?就是要选贤,在一群儿子中,选出一个最有能力的 。然后,让这个人带领整个家族走向辉煌 。智宣子好不容易选中了智瑶,但同族的智果不同意 。但他反对的理由并不是智瑶没有能力,而是认为这家伙能力太强但不够仁义 。也就是所谓的才胜德,能力越大责任不见得越大,但破坏力肯定越大 。所以,智果认为,智瑶一定会给智家带来灾难 。既然大族长一意孤行,那我就只能分家另过了,即“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
从智家选拔继承人来看,就能够发现他们根本就没用嫡长子继承制 。大家争议的焦点,不是智瑶是不是嫡长子,而是智瑶到底够不够贤 。智宣子认为贤就是有能力,带着家族出去跟人搞斗争,肯定不会吃亏 。但智果却认为贤是才德匹配,智瑶有才但无德,所以不算贤 。
智家是这个德性,那同时期的赵家呢?也差不多,大家都是立贤不立长,甚至立贤不立贵 。嫡长子,不仅长子不算优势,就是嫡也没啥用 。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
在这两个儿子中,赵简子搞了一套历时三年的考试 。简单说就是把自己治家的人生经验刻在两枚竹简上,然后伯鲁一枚、无恤一枚,让他们认真学习 。三年以后,赵简子突然组织考试,问这两个认字自己的治家格言是啥 。结果长子伯鲁答不出来,当初的竹简也找不到了 。而次子无恤却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而且那枚竹简就在袖子里装着 。考试结束,谁贤谁不贤也就知道了,自然是立赵无恤 。
春秋时代,已经这样 。所以,战国到秦朝这段时间,就根本没嫡长子继承制啥事 。嫡长子,可能还是一个参考标准,但按不按照这个标准确定继承人,那就不一定了 。比如秦始皇,从他自己到他老子,都不算什么嫡长子 。秦始皇的年龄没啥优势,而且他母亲的身份只是吕不韦的歌姬,要长不长、要嫡不嫡 。秦始皇死后,长子扶苏没能继位,而第十八子胡亥却继位了 。但在当时,大家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事儿 。
汉高祖刘邦的确是嫡长子继承制,庶长子刘肥没能继位,嫡长子刘盈继位了 。但,刘盈能继位、吕后能当皇后,主要是因为吕氏家族的背景太深 。就尊贵程度来说,吕后一个农家女,根本比不上戚夫人这个贵族之后 。
搞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更是这样 。他母亲王娡一家,早就是平民了,而且还是个二婚 。先前嫁给了平民金王孙,还生了一个女儿金俗 。好来,基本上算离婚了,而且还是女方提出分手,王娡直接甩了金王孙 。之后,就是嫁给了汉景帝,生了汉武帝 。但汉武帝只是景帝的第十个儿子,上面有一群哥哥呢 。
嫡长子继承制,在儒家壮大之后又逐渐兴盛起来,成为牢不可破的制度 。这一点,在西晋就显出了威力 。晋武帝的嫡长子司马轨去世以后,嫡次子司马衷自然升级 。但司马衷是个白痴 。按照春秋秦汉的套路,死活也不能立司马衷当继承人 。但,嫡长子继承制就必须这么干,白痴也得立 。
以后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套路 。除非嫡长子出事了,这才会考虑其他的儿子 。比如隋文帝的嫡长子是杨勇,已经被立为太子了,但独孤太后看不上、关陇豪族就不支持,最后只能被废,然后才轮到杨广 。
大唐乱世称雄,用八年时间完成统一 。唐高祖李渊最贤的儿子是谁?自然是李世民,多一半家业都是这个二儿子打下来的 。但是,李建成是大哥,所以立嫡不以长,就没李世民什么事 。李世民肯定不干,于是玄武门之变直接把太子给搞死了 。然后就是老爹也别废话了,直接提前退位吧 。
但李世民呢?他就一定要立贤不立长吗?李世民知道自己得位不正,颠覆了正常的政治秩序 。所以,一定要把嫡长子继承制给重新确立起来,对于太子李承乾也算用心良苦,就是想让李承乾接自己的班 。无奈李承乾这家伙太不争气,后来居然要搞政变了,所以只能给废了 。
到了宋以后,主要是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主政 。这伙人一定要搞嫡长子继承制 。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坚守儒家礼制 。但实际上,就是没事找事,立谁当皇帝跟这帮打工仔没啥关系 。但这么想就是不讲政治 。政治的本质是关系 。关系攻略就要做一些看似没意义的事情 。因为事情不重要,关系中的地位,才重要 。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大臣们牵制皇帝的一张牌 。不仅要嫡长子继承制必须管到底,就是皇帝认不认亲爹也要管 。
宋仁宗没有儿子,所以过继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当儿子,也就是宋英宗 。但宋英宗的命运相当悲催 。宋仁宗没有儿子,他就被送进宫当养子;宋仁宗一有儿子,他就被送出宫没人理 。好不容易熬到继位了,这家伙肯定心不服,非要给自己的亲爹濮王赵允让一个皇考的名分 。“生曰父,死曰考”、“父曰皇考,母曰皇妣” 。宋英宗就是想叫死了的亲爹一声爹 。但这件事大臣们集体反对 。这就是濮议之争,整个北宋朝堂啥事不干,硬是搞了十八个月 。
非但宋朝玩亲爹是不是亲爹的权力游戏 。明朝也搞,而且还能玩出人命来,比如嘉庆年间的大礼仪之争 。大臣们真的在意皇帝的亲爹是谁和怎么称呼亲爹吗?事情本身不重要,但事情中的关系攻略才重要 。大臣制约皇帝,才是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各种亲爹问题的本质 。
我们肯定要问:嫡长子继承制科学吗?
不科学,但科学就一定正确吗?科学很可能也是一个伪命题,一是说不清标准;二是并不一定就能有好的结果 。
而嫡长子继承制,一个最大的功用就是定分止争 。
虽然皇帝的儿子多,但名分早定了,就是嫡长子 。其他的儿子,也别有什么非分之想,因为想也没用 。智宣子选智瑶当继承人,结果硬是搞的小宗智果一族别族而居了 。你不用这个硬标准说话,那就等着出大事 。可能还没等继承人选出来,国家或家族就得搞出战争来 。
【历史上嫡长子地位有多高 古代为什么要立嫡长子不立贤】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操作性、易执行 。
赵简子选择继承人,搞了一场三年时间的考试 。选贤,听起来真科学 。但科学的成本也是极高的 。关键是你科学了半天,也不见得就能选出贤子贤孙来 。
但宋明期间肯定是把这套制度给异化了 。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能够定分止争,的确效率高、易操作 。但只要老皇帝不傻、国家还算稳定,那选个看上去能力出众的儿子,也没啥问题 。比如,清朝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大臣们可不这么想 。他们把嫡长子继承制和儒家礼仪当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