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电影给观众带来的启示 入殓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入殓师职业启示:每一个职业 , 不管是做什么 , 如果投身其中真正深入地理解了其中的某些或者说全部 , 那每一个职业都会从中找到自己身在其中的意义 。——这也许可以算是经济危机下的“就职冰河期”中 , 华人就职者可从《入殓师》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 。

入殓师电影给观众带来的启示 入殓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插图
提到“死”这个字 , 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 通常是灰暗 , 忧伤和恐怖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 , “死亡”代表着终结 , 意味着这现实世界的美好一并破灭、消亡 。
我们惧怕死亡 , 这样的惧怕不仅仅只是对自己生命逝去的“怕” , 更是“怕”这在死亡身上所缠绕起来的可怖气息 。
所以 , 老人们才常说:“别老说 , 死不死的 , 怪晦气 。”而这“晦气”二字 , 更是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死亡”的看法和偏见 。
西方哲学中认为“未知死 , 焉知生” , 他们眼中的死亡是“向死而生” 。这在我们传统精神文化中是非常相悖的一个概念 。
然而在2008年上映的电影《入殓师》中 , 却传达出了面对死亡的另一种意境 。不同于古代的“哭丧”和“痛哭流涕” , 影片《入殓师》中传达出来的对于死亡的哲学思考和送别意蕴 , 其实更值得我们深思 。
也无怪乎 , 在2010年 , 温总理造访日本时提到《入殓师》这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的电影 , 并称赞它说:“这部电影 , 虽然是讲生与死 , 但是它反映了伦理道德和东方文化不一样的背景 。”
虽然我们无从知晓 , 温总理从电影中体悟到的伦理道德和东方文化背景是何意 , 但看完整部影片后 , 我也对“死亡”两个字有了重新的认识 。
这部影片围绕一个叫作小林的中青年 , 从他在“入殓师”这一行业的“初探——排斥——接受——尊重”的情感转变 , 来传达在“死亡”这一晦气主题下的生存 , 爱意与温情 。
“生”——用生存贯穿的“匠人精神”【入殓师电影给观众带来的启示 入殓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莎士比亚曾经说 , “生存还是灭亡 , 这是一个问题 。”出生对于很多人来说 , 或许并不费劲 , 但想要活得好 , 却可以花光所有力气 。
在余华先生的《活着》里面 , 我们看着福贵身边一个个人想要活 , 却被生存的重担压弯脊梁 。
“生”容易 , “生存”却不易 。
在电影《入殓师》当中 , 男主小林也是这样一个不得志 , 为了生存 , 疲于奔命的年轻人 。因为乐队解散 , 失业的他只能带着妻子美香回到偏远的老家 , 残喘度日 。
一日 ,  小林在招聘广告上看到一则招人启示 , 优厚的待遇薪资 , 让小林忍着内心的害怕和排斥开始接触“入殓师”这个行业 。
起初的小林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 对于“入殓师”这个行业存在着本能的偏见 。
所以他不敢把自己见不得光的工作告诉妻子 , 他忍受着从死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污秽之气 。只为了能够利用这份工作 , 将自己支离破碎的生活支撑起来 。
然而 ,  随着小林和师傅佐佐木社长入殓经历的增加 , 他渐渐看到了在这份工作身上显现出来的使命感和尊严感 。
每一次入殓仪式前 , 师傅总会细心准备一系列为死者梳妆打扮的工具 , 动作精准 , 姿态柔和 , 为那些离世了的人们 , 画上光彩的妆容 , 让他们能够平和地向世界告别 。
作为一个不被尊重的职业 , 一个城市的边缘人 , 小林自是遭受着周围人不解的白眼和推斥 。
但为了生存而接下的这份工作 , 却越来越让小林感悟到自己的价值 。他尊重每一个死者 , 正如师傅在入殓仪式中传达出来的那样:
“那动作是那么冷静、准确 , 满怀柔情 , 又十分静谧 , 将死者的美貌变成永恒 。”他将这份精神融汇到自己的工作中 , 慢慢学习技艺 , 慢慢升腾起一颗虔诚的心 。
我想电影中所变现的小林对于“入殓师”的态度转变 , 也正是现如今 。
我们所尊重和向往的“匠人精神” 。许多人一生庸庸碌碌 , 找不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而有的人在自己的事业中 , 抱怨 , 践踏自我价值 。
这样鲜明的对比 , 才足以道出 , 在生存面前 , 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生命感悟 , 所引出的不同生命结果 。或许 , 同样是为了存活 , 热爱并且尊重它 , 才是保持“自我”常青的秘诀 。
“爱”——学会去爱 , 因为“爱”才是人生的主旋律电影中的其中一幕 , 让我印象极其深刻 。那是小林在接触“入殓师”这一行以来 , 第一次亲手操刀 , 为一个“女”死者擦洗 , 更衣 , 化妆 , 送别 。
小林惶恐地接过师傅的指示和道具 , 为死者 , 轻柔擦洗起来 , 然而当他在女死者身上发现“那一根”时 , 他才明了 , 这位年纪轻轻的“少女”告别世界的原因 。
后来 , 他询问死者的父母 , 是为这位死者化“女妆”还是化“男妆” 。最后 , 人们愿意尊重死者的性别倾向 , 为死者化上一个漂亮的女性妆容 。
在这里家人和死者的和解 , 让人动容 。或许生前这个变性者遭遇了许多歧视和不幸 , 但这一刻 , “她”还是被爱着 。
在入殓这一行里 , 小林见识到了各种死亡 , 那里有自杀离世的变性男子 , 想穿长筒袜的老奶奶 。
因为车祸不幸去世的叛逆少女 , 以及不幸暴毙的孤独老人 。也是在一次次的入殓仪式中 , 他学习着“无差别的爱” 。
无论死者生前活得怎么样 , 无论TA是美 , 是丑 , 是善 , 是恶 , 无论TA们因为什么而死 。
死亡都将成为一道门 , 成为一次终结 。而入殓师 , 化腐朽为神奇的双手 , 也将这份爱带给了死者和死者的家属 。
导演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说:“这部电影所讲的虽然是关于死的故事 , 实际是请观众们去思考 , 我们应该如何好好生活 。”
就如同小林在入殓师这个行业中不断成长 , 最终他为死去的父亲亲自入殓 , 并且原谅了那个抛弃自己二十多年的父亲 。
或许对于小林来说 , 这份和解来得太迟 。正如许多人 , 只有在自己年老时才感叹生命中的诸多遗憾 , 只有在死亡临近时 , 他们才害怕那些说不出口的爱 , 和抹不去的伤痛将再也没有机会 。
导演说 , 电影更多地是想告诉观众去好好生活 , 我想这也就是电影想给我们的启示 ,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 , 学习去理解 , 去倾听 , 去爱身边的人 , 或许死亡就不会带来那么多遗憾和伤痛 。
“死”——死亡是与生活讲和之后 , 然后好好告别《相约星期二》中的莫里老人 , 在得知自己身患AL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以后 , 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时间里 , 告诉读者 。
死亡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事 , 而人类真正应该应对的不是死亡 , 而是生活 。就像老人家所说:“人生中最困难的事情 , 就是和生活讲和 。”
在影片《入殓师》中 , 小林在见识了各种死者的死亡之后 , 开始领悟生活的真谛 。然而 , 他的工作终究还是被瞒着的妻子发现 , 他们大吵一架 , 妻子像躲着瘟疫一样躲着小林 。
可是 , 如今的小林已经无法再割舍“入殓师” , 不仅是因为它能够养家糊口 , 也是因为小林已经和生活讲和 , 接受了那些人们的歧视 , 他的内心也从入殓这一行中 , 得到了真正的磨练 。
小林的这一改变 , 渐渐也在改变妻子美香 , 以致到最后 , 在小林为澡堂老板娘入殓时 , 美香也参与了告别仪式 , 看着小林细心 。
认真地为死者清理身体 , 梳妆打扮 , 美香也在肃穆的死亡仪式中 , 真正接受了自己的丈夫是“入殓师”的角色 。
在常人看来 , 死亡不体面 , 阴森 , 恐怖 。然而诚如片中所言: “死亡可能是一道 门 ,  逝去并不是终结 ,  而是超越 ,  走向下一程 ……我们每 个人  ,  都会再见面 。”
死亡是一段征程的结束 , 另一段征程的开始 。挥一挥手 , 告别它 , “死”并没有那么可怕 , 也并不是像老人口中的那般“晦气” , 或许死亡还能教会我们更多 。
人生呢 , “生”而不平等 , 有人生于臭水沟 , 有人含有金汤匙;然而只有死亡 , 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这个世界上 , 有人逃避着死亡 , 也有人从死亡中领悟到生死哲学 。
如同《入殓师》中的主人公小林;也如同《相约星期二》中等待死亡的莫里老教授 。
莫里老教授在临死之际的一段真言 , 同样让我感触良多 , 等待死亡可以很坦然 , 接受它 , 与自己讲和 , 然后平静告别 。当然 , 也不止是死亡 , 生活 , 亦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