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识区,今日头条再建「用户新区」( 二 )



所以尽管Bot依然会自动抓取订阅源的内容 , 一个识区内对于内容呈现的决定权也掌握在区长的手里 。 如果对比豆瓣小组也许会更好理解 , 两种社区的构建都是基于对某一个主题的兴趣 , 差别在于区长依靠着自己的价值判断为识区用户寻找内容 , 订阅源是否「合格」由人而非是算法来做决定 。
从目前的识区空间来看 , 用户自生产内容还较少 。 我们自然不能拿一款处于内测阶段的产品去定义它的成熟形态 , 但是我们大可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去 , 将圈层的内容决定权交付于个人 , 我们的阅读质量会得到提升吗?
因为「区长」并不是内容生产者 , 而是内容把关人 , 所以这个识区内的内容质量就落到了把关者的选择标准之上 。 但「区长」也并不是直接对单条内容进行评判 , 只是对符合主题的内容源进行了限制 。 这种类似RSS的运作方式无疑会让区域内的内容密度变低 , 但是整体质量有所提升 。
在一定程度上 , 用户的信息焦虑和信息倦怠会相应减少 , 识区营造了一个更宽松的阅读氛围 , 没有过多的信息挤在逼仄的电子屏幕中等待用户自行筛选和阅读 。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 , 如果仅凭「区长」的个人选择 , 整个识区的内容「天花板」很快就会显露出来 。 如果想要保持该社区的活力 , 用户的主动分享必不可少 。 这种分享既包括圈层用户的自生产 , 也包括对订阅源外优质内容的引入 。
让「区长」与「志趣相同」的伙伴共同来决定你的阅读宇宙 , 这是传统圈层结构的关系复刻 , 也是抛开算法工具理性的人本回归 。
阅读宇宙 , 会是什么样子?在视频时代里再搭阅读宇宙 , 这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
就在4月21日 , 《2021年度微博视频号发展报告》发布 , 数据显示入住微博视频号的人数破2500万 , 粉丝数超千万的视频号1500个 , 有超1.8万条视频登上微博热搜榜 , 视频类热搜占整体热搜48% 。
微博 , 一个本以图文类传播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 , 也在发力视频博主的扶持 。 可见内容视频化的趋势 , 依然方兴未艾 。
况且不同于小说 , 识区内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今日头条 , 所以风格偏向资讯类和深度报道类 。 当「阅读宇宙」的定位不在传统的书籍 , 作为一个「阅读类」的App能将用户留下吗?
从识区的整体布局来看 , 前端页面的呈现比今日头条更有「个人日报」的画面感 。
底部tab栏只有三个标签 , 分别是识区、推荐和点亮 。 「推荐」版块的内容流不区分具体的识区 , 也算是让用户在个人所加入的识区之外接收一些来自其他领域和兴趣主题内容的目的 。 「点亮」版块可以理解为陈列用户个人所收藏的内容 。

而「识区」部分应该是作为用户内容消费的主要场域 , 该页面呈现的是一个识区内的内容流 。 如果想浏览别的识区中的内容 , 则需要在打开侧边栏 , 重新点击进入 。

以上就是目前版本的识区所支持的功能 。 整体而言 , 这个「阅读宇宙」仿佛秉持着「less is more」的理念 , 从页面设计到功能开发 , 狠抓的仅有「阅读」这一核心要素 。
但相较于其他的数字阅读内容来说 , 这些资讯类或深度报道类的内容阅读时长相较于其他的内容形式有些特别 。 如果是碎片化的时间场景下 , 它们明显敌不过短视频、短微博动态等带来的消费快感;如果是长时间的沉浸式阅读场景 , 更适合的应该是书籍 。
所以识区是否能够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 , 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
除此之外 , 识区的开发者们 , 为了更邀请用户们更好地共建这个「阅读宇宙」 , 建立了一个名为「我多少得给识区提点意见」的识区 。 这是一个识区官方反馈的领地 , 而开发者们会在这里收集用户的需求 , 在「识区小报」中持续进行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