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鱼类普查发现一批“杂交”新种( 二 )


梅承芳说:“对于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水产品种 , 普查人员会非常留意 , 如黄埔区的一家苗种场 , 其专门对澳大利亚引进的宝石鲈开展繁育工作 , 宝石鲈体形较大 , 肉质细腻鲜美 , 很多专家都认为这是比较有特色的水产品种 。 ”
普查队长林健辉告诉采访人员 , 番禺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独立研发的淡水鱼品种胜斑 , 也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品种 。 胜斑为上面提到的宝石鲈和淡水黑鲷杂交选育得到的新品种 , 其肉味鲜美 , 口感极佳 , 肉质甚至优于石斑鱼 , 故将其命名为“胜斑”;此外 , 从化区某苗种场专注于鲟鱼的繁育 , 如中华鲟、史氏鲟等 , 体形巨大 , 普查人员预先准备的用于拍摄鱼类资源的背景板也因为面积太小无法拍摄其全身照 。
而比较大众的淡水鱼类 , 其实也有很多新的品种类型 。 如市场中常见的黄骨鱼(学名:黄颡鱼) , 就有黄优1号、全雄1号、 粤丰黄颡鱼等品种 , 如粤丰黄颡鱼是由广东五龙岗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 , 通过杂交选育得到的新一代黄颡鱼良种 , 也是广东省的名牌农产品 。
另外像较受人们欢迎的鲈鱼同样品种多样 , 有引进种大口黑鲈、新品种优鲈3号、粤丰加州鲈、台湾加州鲈等;就连最常见的鲫鱼 , 也有很多品种类型 , 如禺山鲫鱼、粤丰鲫、高抗青龙鲫等 。
梅承芳告诉采访人员 , 这些新品种通常是种苗场根据鱼的父本、母本优势杂交选育而成 , 相比原种 , 它们常常继承了父本、母本的优点 , 淘汰了他们的弱点 。 林健辉则表示:“我们在普查过程中 , 都会记录这些水产种质的优点 , 比如抗病、无肌间刺、生长速度快、抗低温等 。 ”
那为何同一品种的鱼类也要不断开发新品种呢?梅承芳解释:“就黄骨鱼来说 , 大家还是喜欢吃黄一点的 , 有一些黄骨鱼在不断传代的过程中 , 色泽基因退化了 , 甚至还会得白化病而变成白色 。 所以养殖户挺关注苗够不够黄 , 种苗场也会不断开发色泽更好的品种 。 ”
林健辉告诉采访人员 , 他们在调查中还会记录每种水产的塘口均价 。 采访人员发现 , 这其中价格最高的要属南沙产的青蟹 , 塘口均价达到130元/斤;斑节对虾的塘口均价也比较高 , 达到65元/斤;相较而言 , 四大家鱼的塘口均价较为低廉 , 如草鱼仅6元/斤 。
未来将建立水产种质库
梅承芳表示 , 水产种质资源的普查项目时间跨度为3年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广东省全省的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在去年12月份已基本完成 , 目前所有的普查数据已提交至“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系统” , 后续将由国家及省里的专家组对普查数据进行审核 。
她介绍 , 根据国家的实施方案 , 今年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特征特性测定、遗传多样性评价等系统调查以及重点区域现场核查;发布一批特色优异种质资源;收集一批种质资源纳入保种场保护 , 相应遗传材料2万份纳入国家种质库保存 。
梅承芳认为 , 专家们会在这次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锁定和筛选一些有意义的水产品种 , 再进行样本采集工作 。 “我们第一年的工作是最大范围、最广谱的普查 , 拿到最基础的数据 , 报上去后大家会讨论哪些品种是最有意义的;通过筛选、评议 , 确定省内的水产特色品种 , 之后可能还要做一系列的实验 。 这也为后续的水产养殖种业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 。 ”
普查故事:
他们日以继夜寻找优良水产
“广州市一共有8000多户水产养殖主体 , 从养殖户的信息收集、到信息核查 , 再到最后的数据录入 , 如何高效做好普查队伍的组织工作 , 是整个工作的关键所在 。 ” 梅承芳告诉采访人员 , 为完成此次普查 ,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和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市级普查工作小组以及区级普查工作小组来全力指导普查单位的普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