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筑梦苍穹 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

4月24日 , 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 。 52年前的今天 , 承载着第一代中国航天人梦想的“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半个世纪以来 , 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笃行不怠、奋勇向前、逐梦星辰 ,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
在今年的“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 ,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发布重磅计划 , “今年 , 探月工程四期将正式启动工程研制 , 未来将陆续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 , 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 其中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 。 ”
2016年以来 , 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 中国航天在太空写下“中国式浪漫” 。 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 , 中国航天砥砺奋进 , 创造出新的成就 , 实现了新的跨越 。
千年来 , 古人对遨游太空的畅想大胆奔放 。 而在中国航天人的脚下 , 这些想象已经化作真实的太空行走 , 而且越走越远 , 越走越壮阔 。
2020年12月17日 , 嫦娥五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 , 中国实现首次月球采样返回 。
2021年5月15日 , 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成功着陆 , 中国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
2021年10月14日 , 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 , 中国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 。
“在一年的时间里 , 奏响了深空探测的‘三重奏’ 。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为此而自豪 。
如果将时间继续拉长 , 中国航天的快节奏总会让人惊喜又兴奋 。
【嫦娥|筑梦苍穹 中国航天勇攀科技高峰】我国的运载火箭越发“强壮” 。 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运载火箭实现应用发射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加速向无毒、无污染、模块化、智慧化方向升级换代 , “长征十一号”实现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 ,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飞行演示验证试验取得成功 。 2016年至2021年 , 我国共完成207次发射任务 , 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共完成183次 ,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成功率96.7% 。
我国的深空探测走向深远 。 “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鹊桥”卫星中继通信 , 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 将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带回地球 , 标志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
我国的空间站建造全面提速 。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交会对接 , 突破并掌握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 , 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中国空间站 , 实施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护、科学实验等任务 。
我国的空间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天基部分基本建成 , 固定通信广播卫星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 , 30颗卫星发射组网使北斗正式进入服务全球新时代 。
……
当梦想驻留心间 , 未来就在眼前 。
今年1月28日 ,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 , 为中国航天描绘了新的蓝图 。
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建造 。 随着“问天”“梦天”实验舱、“巡天”空间望远镜以及“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的成功发射 , 全面建成并运营的中国空间站 , 将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 , 开展航天员长期驻留、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站平台维护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