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这一行,撑得过明年吗?( 三 )


AI芯片的成功不止于将ISP调的好 , 能够看清楚;也不是将传统的语音算法做的更精进 , 更不是说一个传统的车规芯片公司把CPU和DSP升级成一个NPU , AI芯片没有那么简单 。



碎片化严重只需要编写一套代码即可运行在不同平台 , 是软件工程师们的长久诉求 。 不同架构的 AI 芯片带来的碎片化会极大的打击他们在实际软件产品中应用 AI 的积极性 。
与以往的经验不同 , 深度学习糟糕的解释性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缺陷 。
比如这样一个常见的困扰:一个私有的模型可以在本地 CPU 上得到满意的结果 , 然而却在部署到某款设备后性能大幅下降 。 如何调试这些问题 , 谁来负责调试 , 通过怎样的工具来调试 , 甚至调试的工程师能否拿到私有的模型?这些问题都难以回答 。

碎片化还表现在 , 专有架构为了挖掘绝对性能往往会放弃向前兼容性 。 如上文提到的中间件 , 它的一端是碎片化的 AI 软件框架 , 另一端则是一代又一代的芯片架构 。 如何同时维护多个部分不兼容的指令集架构 , 并保证每一次软件更新都能完整的覆盖所有的设备?
除了投入更多的人力 , 别无他法 。 一个常见的论调是像当下的消费级芯片一样只保持一个短期的(2-3年的)软件支持 , 然而当下 AI 芯片的常见应用领域 , 如智能摄像头、工业智能、以及自动驾驶 , 一款芯片的生命周期可能长达十年 。
很难想象一家公司需要多大的量级才能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持 , 如果预估一家初创公司活不过两三年 , 如何才能放心的部署其产品到一款面向消费者的量产车上?
同质化严重 , 深陷价格战在2021年ICCAD上 , 清华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魏少军教授指出 , 在2810家芯片设计企业中 , 仅有32家企业的人数超过1000人 , 51家企业人员规模为500-1000人 , 人员规模100-500人的有376家 。 此外 , 更是有2351家企业是人数少于100人的小微企业 , 占比高达83.7% 。 可见 , 国内芯片设计企业体量规模差异较大 , 大部分初创企业规模较小 。 受限于规模体量 , 中小芯片公司专业管理能力不足 , 自建的技术和运营团队也难以长久维持 , 几款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很难摊薄芯片成本 , 同时还要持续的投入研发 , 两者难以兼顾 。 因此 , 不少公司为了摊薄投入 , 盲目拓展产品线 , 希望通过低价快速去其他芯片细分领域探寻市场机会 , 但这种策略容易使其他企业也来自己的主战场杀低价 , 导致国内芯片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严重 , 造成内卷化的惨烈竞争 。
以MCU芯片为例 , 涉及MCU业务的企业占比较多 , 竞争非常激烈 。 虽然市场上已有瑞萨电子、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微芯科技、德州仪器等国际大牌厂商 , 以及士兰微、兆易创新、中颖电子、国民技术、芯海科技等一众本土企业 , 但国内MCU初创企业仍在不断增加 。 据不完全统计 , 当前国内MCU厂商已有上百家 , 本土MCU品牌的产品序列、采用工艺、性能参数也几乎是完全对标进口品牌 , 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 , 且价格战越来越激烈 , 尤其是在通用MCU市场 。 这也进一步导致本土厂商对产品的创新能力低下 , 只能模仿市场上的热门产品 , 自身产品易于替换 , 代理商和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也必然会变低 。 此外 , 自动驾驶芯片、AI芯片等在内的诸多赛道都存在类似的情况 , 新晋企业盲目造芯可能导致国内芯片企业同质化、低端化项目频出 , 采用低价竞争的方法争取市场份额 , 最后难免留下“一地鸡毛” ,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 还会拖累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