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具体讲的是什么 儒家五常指的是什么

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仁义礼智信具体讲的是什么 儒家五常指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和“义”是儒家最核心的概念 。
“五常”这个词并不是先秦时期提出来的,它的最终形成是在西汉,是大思想家董仲舒总结孔孟的思想而最终确立形成的,并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之一 。
第一:仁“仁”是儒家道德的根基,是孔子提出来的 。“仁者爱人”,“仁”就是单人旁加一个“二”,说白了就是人与人怎样相处,“爱人”就是关爱别人,更是互相关爱,就是“和谐” 。“仁者,恕也”,仁就是恕,什么是“恕”的,“心”字底上面一个“如”字,你心如我心一般,我心同你心一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这样才能和谐 。孔子把“恕”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孟子是怎么看待“仁”呢?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 。同情心人人都有,看到别人的痛苦我们自然会产生悲悯之情,这就是“仁”的表现 。可见,“仁”源于内在的善良 。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内在的道德修养 。“仁”如果外在表现出来,那就是“义” 。
第二:义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可见,“义”是要“为”的,这就是见义勇为 。把“仁”的道德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才叫“义” 。“义”的行为就是“义举”;为“义”而战,就是正义的战争;为“义”而献身的行为就叫“英勇就义” 。只有“仁”的内心想法,而没有“义”的外在行为,则是“假仁”“伪善”或很可能是“麻木不仁”“无情无义” 。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也” 。羞耻心,人人都有,“知耻而后勇”,它是义的发端 。我们看到弱者就想帮助他,只是想不行,帮助了吗?帮助了就是“义” 。我们看到有人为非作歹,欺凌别人,路见不平,就想管一管,管了吗?管了就是“义” 。原来,“义”是内在的道德外化而成的行为 。
第三:礼“礼”的本义是祭神、祭祖先的仪式 。引申为规矩、道德规范,孔子一生“克己复礼” 。
【仁义礼智信具体讲的是什么 儒家五常指的是什么】孟子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礼也” 。我们拜神明、拜祖先,内心当然是虔诚恭敬的,这种“恭敬心”,也就是尊重,这就是“礼” 。
礼是尊重 。比如在公司里面,尊重领导,所以得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这就是“礼”为什么引申为规矩 。
如果只把“礼”理解为尊重,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儒家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那么“礼”实际上是互相尊重 。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就给你点颜色,让你知道什么叫规矩 。规矩不是约束某一个人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 。
“礼”也是内在的,尊不尊重只有你自己心里明白 。“礼”表现出来叫“仪”,“礼”是内在的道德,“仪”是外在的表现 。我们祭神、祭祖,内心的尊重是礼,举办的仪式叫“仪”,所以礼仪是连用 。
第四:智“智”指智慧,是对“仁”“义”“礼”的正确认识 。
孟子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 。“是”是正确,“非”是错误,“是非心”就是“智”的发端,原来“智”是道德判断的能力 。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现在你觉得对的、美的,十年后呢?三十年后呢?难说 。辨别真善美假恶丑是需要智慧的,也是需要时间检验的,不是所有人都有先见之明的 。
第五:信“信”是“人”的“言”,它的原义是真实,引申为真诚、诚实、守诺、信任等 。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 。”曾子常提醒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在社会上迟早会被淘汰的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会远离说话不靠谱,谎话连篇,欺上瞒下,两面三刀,坑蒙拐骗的小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