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为什么民族命运悲惨 犹太人那么聪明的原因

要解释为什么犹太人总显得比其他族群的人口精明,更善于赚钱,那些诸如重视家庭教育、团结意识、动脑能力强等等烂大街的说辞,就不多赘述了 。这里只从历史传统和优生学的角度,说说犹太人是如何做到的种族质量的自我提升 。

犹太人为什么民族命运悲惨 犹太人那么聪明的原因

文章插图
犹太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有钱、聪明 。
要解释为什么犹太人总显得比其他族群的人口精明,更善于赚钱,那些诸如重视家庭教育、团结意识、动脑能力强等等烂大街的说辞,就不多赘述了 。这里只从历史传统和优生学的角度,说说犹太人是如何做到的种族质量的自我提升 。
先看犹太人对自身族群的定义 。
【犹太人为什么民族命运悲惨 犹太人那么聪明的原因】1.主动皈依犹太教,成为犹太人 。
典型的就是前美国“第一女儿”伊万卡,嫁给犹太精英库什纳后,改信了犹太教,就成了这种意义上的犹太人,顺便把“懂王”的外孙辈们,都“归化”成了犹太人 。
第一女儿在耶路撒冷的哭墙前小声啜泣,很是入戏
当然,这样的操作,并不常见,也就是最近这半个世纪,才偶尔出现过几例 。具体原因,大家都懂的,就不多赘述了 。
咱们重点看犹太人的通用界定模式~2.母系传承制 。
千年以来,犹太人一直坚持奉行《密西拿法典》规定的母系身份传承制度——只追溯妈妈、姥姥这边的血统,母系一方是犹太人,才能被划分成犹太民族,跟他/她爸、爷爷是什么来头没关系 。
所以,这么看的话,其实很多人仅能算是“犹太血统”,并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犹太人 。
但对于其他族群的人们而言,他们往往会认为,“犹太血统”=犹太人 。
比如,1935年纳粹搞的那个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案》,就曾经对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做过强制身份认定 。
《纽伦堡法案》中规定,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中有超过三人(含三个人)为犹太人的,这个人就是法律意义上的犹太人;有一个是的,是混血犹太人 。
哪怕他早就改信了基督教,天天吃火腿,也必须归入“犹太人”的大类(当年很多欧洲犹太人早就融入了所在国家,并不见得都会传承犹太教和相关习俗),不可享有完全的公民身份和权力,以便同“高贵的雅利安人”做出区分 。
《纽伦堡法案》强行规定的鉴定犹太人血统图谱,它的起草者之一,汉斯·格罗布克战后还担任过西德国务秘书
联邦德国国务秘书时代的汉斯·格罗布克,他还促成了西德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
现代以色列建国后,面向全球招募国民的《回归法》,同样也主要参考了传统法典中,对于犹太人身份的界定方式——母系方面是犹太人的,其子女都会被以色列承认为犹太人,有权移民以色列 。如果你的犹太血统来源于老爸这边,那就很费周折了,申请“回归”的成功率相对要低很多 。
典型的,就是“河南犹太人”这一支 。
犹太人最早定居中原,大约是在北宋初期 。
犹太教的教义认为,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所以,跟其他强调只要入教,皆可受到保佑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比,犹太教在传教方面,很难吸引其他族裔,只能在内部流传 。
同期的欧洲,犹太人被看作贱民,不能拥有土地,不能从军从政等歧视,干什么都被限制;而中国北宋的天子,不但允许他们保持自己的信仰,还给这支犹太人的首领,赐姓为赵这个“国姓” 。后来,其他人也陆续选择了汉族姓氏,比方犹太姓氏“列维”演化为“李”姓;“示巴”演化为“石”姓等等,形成了犹太十七姓.....
就这样,渐渐地,河南的那些犹太人后裔,由于斋戒、饮食等生活习惯跟穆斯林较为接近,竟然被稀里糊涂地也认作了回民,相对于穆斯林的“白帽回回”,犹太族群被人们称为“蓝帽回回” 。
他们的宗教信仰则被实用主义的中国本土居民叫成了“挑筋教” 。
在古代的中国,这些定居开封的犹太人后裔,开始欣然接受汉文化教育,不但经商有道,还积极投身于中国科举 。
而一旦投身科举和中国官场,儒学和孔孟价值观则必然会伴随和影响他们的一生 。他们和其后代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趣、操守无疑都会带有浓重的正统汉文化色彩 。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开封的犹太后裔们的身份传承,早就是父系相传的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了解到现代以色列国的《回归法》,其中的一些犹太人后裔开始准备“回归” 。
可是,虽然他们拿出了很多犹太教堂的古老法器,但却捋不清自己母系一支的血脉传承 。
这导致,申请的成功率非常低,截止到2016年,仅有十几位河南人成功加入了以色列国籍,其中大多是女性 。
几位“幸运入籍”的河南姑娘站在哭墙前微笑
当然,男性也是有的,比如下图这位小伙子,就进入了以军的王牌部队“戈兰旅”——在以色列,服兵役,就是融入主流社会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操作 。
好了,咱们再回到话题上来 。
要说为什么犹太人经历了千年大流散和无数次种族灭绝式的屠杀,却仍旧能够保持着可观的族群规模和很高的民族质量,这就不得不提及“母系传承制度”的巧妙之处 。
众所周知,全人类在择偶方面,都有这么个规律,那就是女性习惯于找更为优秀或者资源更丰富的男性作为伴侣 。
像英国近代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大量老处女、印度盛行的高额嫁妆习俗,都生动诠释了这个规律 。
那时候,英国中上层社会女性普遍不愿“下嫁”,而所谓的“高攀”,就得付出一定数额的嫁妆了 。
结果,一些缺嫁妆的女子,宁可熬成“老处女”或者直接去修道院“嫁给”上帝,也不愿委身于“不如”自己的人 。
英剧中常见的一些“讲究”的老处女们
再看印度,虽然男性人口远多于女性,但所谓的“优质男”数量少 。
而按照传统,女性绝不可嫁给比自己种姓低的男人 。所以女人出嫁男方,也总带着“高攀”性质,要支付巨额嫁妆 。
还有咱们中国,大致也呈现这么个女人要“高嫁”的模式,只不过没像近代英国那么教条,现代印度这么荒谬罢了 。
大家看看身边的熟人们,是不是男医生娶女护士;男导师娶女研究生;两口子总是女方硕士,男方博士;甚至,男博士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找任何学历的女性,然后女博士呢,竟成了被孤立的群体 。
在女博士被冷落的同时,在一些农村地区,还出现了令人同情的针对剩男们的“大龄青年暖被窝工程” 。
很明显,对于犹太男女来说,他们的婚嫁,也遵循了这个人类的共同规律——女人会找比更优秀的男人 。这样,他们的后代质量自然会不断的提升 。
普通的犹太教婚礼
极端正统犹太人(哈西迪派犹太人)的婚礼,气氛感觉很压抑
而那些较差的犹太男性呢,一旦不够“优秀”,很容易就被“挑剩下”了,打一辈子光棍,自绝了后代;或者,即便他们最终在其他族群找到了不如自己的女人,但在母系传承的条件下,如果外族的妻子不去主动皈依犹太教,他们的子女自然也就不被视为血缘意义上的犹太人了 。
尴尬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除了中国,犹太人在全球各地,都属于被歧视和打压的对象 。上述这类犹太男+外族女的结合模式中,很少有女性会主动皈依犹太教,冒着生命危险去当犹太人 。
因此,第一类宗教意义上的犹太人,也很不好实现 。
反之,犹太女人与更优秀的男子结合后,其后代无论父系血统和宗教信仰是什么,按照犹太传统法典,他们都属于犹太人 。
就这样,犹太民族通过母系的传承模式,进行了族群内部的“自我筛选”和“质量升级”,使得犹太族群既能保质,又能保量 。
这方面,大家细想想,无论哪个家族或者民族,如果按父系来算的话,可能早就消亡了;反过来,从母系这般捋一捋,随便追溯,都能统计出来一大摞 。
再加上,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大流散中,犹太民族被视为“出卖耶稣的叛徒”,长期遭受仇视、排挤和严厉的限制,无法拥有完整的公民权力,除了经商,从政从军的难度都相当大 。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塑造了一位阴险、变态、残忍的老犹太贼形象,真实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对犹太人的认知
在如此不友好的环境中,犹太人的职业选择更狭窄,生存环境更艰辛,苛刻的限制对族群的智力和能力水平构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就更需要他们有一颗精明的头脑,保持超强的工作热情,掌握不错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此外,读写和计算能力,也至关重要 。
那么,更容易生存下来、并更好地繁衍后代的犹太人,自然是那些聪明好学、头脑精明的个体了 。同时,按照母系的划分原则,聪明的男人在族群内部的择偶淘汰中,也总能留下更多后代 。
所以,在与生俱来的危机感中,犹太男童从小就意识到——不读书、不够聪明就娶不上媳妇 。
毕竟,对于流散时代的犹太人而言,不把自己折腾得足够“优秀”,别说是指望政府提供“大龄青年暖被窝工程”,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