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背后原因及过程令人心酸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孔子讲求君臣之道,对于鲁国王室衰弱、权臣当道的现象很不满 。鲁国容不下孔子,这让他非常失落、失望 。于是他不得不考虑到其它国家寻找出路,周游列国的旅程也就开始了 。

孔子周游列国背后原因及过程令人心酸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文章插图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背后原因及过程令人心酸 。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为了推广他的政治主张,带着一批学生走访了不少国家 。
因而也诞生了一个词—周游列国 。
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和地理范围先说国家 。他去的国家倒是不少,卫、曹、宋、郑、陈、蔡、叶国 。
但都是当时的小国家,没有去到当时的大国 。
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他的走访路线大致是从今天的山东省出发,在毗邻的河南省几个地方转了一圈 。
为什么孔子不多去几个国家尤其是几个大国呢?
有人会说孔子师徒的时间有限 。
然而,孔子周游列国花了十四年,可见时间是充裕的 。
有人会说孔子年龄大了,不堪远行 。
然而,孔子在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开始周游列国,当时55岁 。旅程结束时,他68岁 。
回到祖国鲁国之后,他的身体健康并无大碍,正常生活,直到73岁去世 。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讨论孔子周游列国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他此举的原因和动机 。
孔子自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关注天下大事,博学多识 。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30岁时,齐景公与晏婴到访鲁国,随便召见了孔子,进行了交流 。
【孔子周游列国背后原因及过程令人心酸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鲁国王室日益衰弱,君主只是个摆设 。实际政权长期被三桓控制 。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而窃据执政之位 。不久被赶下台,“三桓”重新执政 。
具有政治思想抱负的孔子,被执政阶层日益重用 。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国与鲁国会盟 。齐景公想趁此机会借用莱夷人劫持鲁定公 。
当莱夷人杀气腾腾地进攻时,随同会盟的孔子,一面让鲁国军队护好鲁定公,一面大义凛然地质问齐景公,晓以利害 。
齐景公惭愧之下,命令军队“击退”了莱夷人 。
接下来的齐鲁正式会盟期间,孔子再次舌战齐国,摆证据讲道理,把鲁国失地汶阳之田,从齐国手里收了回来 。
孔子不战而屈人之兵,逞口舌之利而得失地,威服霸主齐国,名声大噪 。
同时,他充分体现了个人综合素质和政治才干,也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的儒家“知礼而无勇”的文弱书生形象 。
孔子讲求君臣之道,对于鲁国王室衰弱、权臣当道的现象很不满 。
于是,鲁定公对他加以重用,任命他为负责司法的大司寇,以打压“三桓”的势力 。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为了防止家臣据城叛乱,孔子发起拆毁了“三桓”的城堡(即“隳三都”) 。
然而此举实际上也是在摧毁“三桓”的根据地 。这就导致孔子与“三桓”的矛盾恶化 。
鉴于孔子劳苦功高,鲁定公让他兼任丞相事务 。
于是孔子就放开手脚,准备大干一场 。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齐国给鲁定公赠送了一批歌舞艺人 。
鲁定公、执政季桓子等人非常喜欢,沉迷其中,竟然连续几天不问政事 。
孔子很生气,就拿夏桀、商纣等亡国之君沉迷“酒池肉林、靡靡之乐”的历史教训,提醒鲁定公和季桓子 。
鲁定公、执政季桓子等人听了更生气,认为孔子迂腐,小题大作 。
这也导致孔子与他们的矛盾激化 。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 。按惯例,祭祀后会把祭肉分发给大夫们 。然而这次没有孔子的份儿 。
显然,孔子已被鲁国执政阶层踢出局 。
鲁国容不下孔子,这让他非常失落、失望 。
于是他不得不考虑到其它国家寻找出路,周游列国的旅程也就开始了 。
这时,孔子已是55岁 。
可见,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祖国鲁国政坛落败,难以容身 。
因而,他希望去其它国家得到重用,以便推行他的儒家政治思想主张 。
孔子周游列国的效果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到了第一站卫国 。
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了孔子,卫灵公也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 。
但是并没给孔子什么官职,更没让他参与政事 。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 。有人进谗言,于是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监视他的行动 。
卫国显然呆不下去了,于是孔子带着弟子们打算去陈国 。
在路上,由于误会被人围困 。逃脱后,孔子就返回卫国,卫灵公亲自出城迎接 。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 。这主要是卫灵公对孔子的态度不稳定,加之孔子也没有其它去处 。
孔子到了曹国,君主曹伯阳没接见他 。
到了宋国,宋国司马桓魋扬言要加害他;
到了陈国,不料陈国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使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差点饿死 。
过郑国时孔子在都城与弟子失散,就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颓丧的样子被路人嘲笑为“丧家之犬” 。
只有卫国君主看得起孔子,但是敬而不用,在其它国家都受到冷遇、拒绝 。
孔子去的都是些小国,为什么不去几个大国呢?
其实,他到大国差点成功的 。
例如孔子师徒两次被困在途中,恰好在楚国边境,被楚国人搭救;
他也曾在晋国边境,参观过黄河盛景,感慨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 。
有人说他不去大国是有自知之明,因为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时局下难以践行 。
当时周天子王室衰弱,群雄割据,诸侯争霸,各国都在为生存或者扩充实力而努力 。
而孔子的重视礼教的那套政治主张和思想理念,与当时动荡、纷争的时代难以接轨 。
相反,帝王之术、法家思想倒是很有市场 。
在讲求拳头、铁血的时代以及环境里,去讲礼教、仁义礼智信,显然是鸡同鸭讲 。
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悲哀,时代的遗憾 。
但是,在他死后的时代,他的儒家思想的价值逐渐被发现,并进而被尊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 。
孔子也被尊为中华文化的先哲,并且影响全球,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