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京东真的是坑吗?上海疫情下,谁在大赚特赚?( 二 )


有的人花30元买一套 , 还包含十斤土豆 。

看起来讽刺滑稽 , 实则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人人喊着物资短缺的档口 , 对一些人来说 , 只要能买到 , 钱不是问题 。
上海疫情好像一面镜子 , 放大了有钱人和普通人的“阶级参差” 。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一些无奈 , 而这些无奈你永远无法改变 。
这句话出自曾经的青春疼痛文学教主郭敬明 。
01
最近网络盛传一句玩笑话 , “我们欠郭敬明一个道歉” 。
郭敬明笔下的故事背景里 , 总在刻画一个纸醉金迷的上海 。

以前人们觉得郭的描述浮夸一点不写实 , 如今疫情下 , 很多人笑称一夜看透 。
有人家里几近断粮 , 在网络高呼Help;
有人看着家里最后一瓶快乐肥宅水 , 就是舍不得喝;
有小区因疫情封控 , 一位老人蹲在栏杆旁请求路人帮买鸡蛋的心酸一幕;

也有的人 , 坐在家里就有品牌方主动将菜奉上 。
不仅有包装精美的各式菜品 , 还有热腾腾的本帮菜、甜品…




很多人这才真实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真实维度 。
原来就算相同境遇的大环境下 , 人和人的体验实感也是有差异的 。

尽管到真没家用的时候 , 这些人也不得不加入社区团购群 , 囤个鸡蛋牛奶 。
说到底 , 钱能办到的事 , 对他们来说 , 就不是难事 。


有钱当然不是原罪 , 任何人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
只是对于如此严峻疫情下的另一些群体来说 ,
同样是活着 , 有人只是家里喝不到及时的牛奶补充营养 , 有人真正举步维艰 。

两相对比 , 越显残酷 。
02
上海疫情凸显了一座城市的折叠 , 有人坐等送菜上门 , 有人抢不到菜;
有人坐拥“小粮仓” , 有人被困高速多日忍受饥饿;
有人已经阳转阴治愈回家 , 有人还在呼叫永远占线的12345…
一个不变的事实是 , 普通人多于精英 , 苦难的共鸣永远更长 。
这也是为什么朋友圈里不断涌现求助接力 , 和为疫情中不能自救的老人发声的原因 。

2500万人口的大都市 , 有钱人比比皆是 , 但更多的 , 还是那些疫情下只能靠一天定几个闹钟抢菜也不一定能抢到的普通人 。
上海疫情 , 难也难在如何在日增两万的感染率下 , 保障弱势群体的饮食就医等民生问题 。


世界的参差始终存在 。
不管是国家之间 , 城市之间 , 贫富之间 , 还是一个普通人与另一个普通人之间 。
一天收入过万的快递小哥 , 也只是特殊时期下顶着高风险作业的普通劳动力 。

你可以眼红他们的收入 , 可换个角度 , 你愿意和他交换位置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四处奔波去赚这份辛苦钱吗?
何况疫情下 , 还有那些不求回报 , 甚至自掏腰包的快递小哥 。


比如“95后”快递员杨耀森 , 白天做志愿工作 , 夜里还要将一份份物资送到封控小区里急切的人们手中 。
20多天里 , 杨耀森自掏腰包近7万块钱免费给人买物资 , 四处找物资、为老人买药……
杨耀森是军人家庭出身 , 被媒体报道的时候他说 , “这些工作 , 我做与不做 , 总归是有人要做的 。 ”
不仅是那些辛苦运送物资的快递员 , 还有疫情下 , 那些自愿帮扶社区工作的志愿者们 。
比如上海嘉定区“90后”夫妻赵晨阳和丁晗 。 小区封控以来 , 两人结伴参加志愿服务 。
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居民提前登记并打印纸质版核酸检测码 , 每天平均服务约5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