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乔治·奥威尔《1984》: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有自由可言吗?( 二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正因为如此 , 乔治·奥威尔才在看到社会的种种弊病时 , 奋笔疾书地写下:
“权利的真正可怖 , 在于麻痹了人的思想 , 让人们不再有思考的空间 。 ”
当然 , 即便权利不同于权力 , 但是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 , 是相辅相成的 , 深谙其中一词的含义 , 往往能对另一者理解得更为透彻 。

而在《1984》中 , 乔治·奥威尔一直在强调思考对人们的重要性 。
毕竟 , 如果人们不能学会思考 , 无异于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
可是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 , 为什么会麻木到r任由环境奴役自己 , 而不为个人的思想独立和真正的自由作斗争呢?
对此 ,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解释道 , 自由即是奴役 , 已经习惯环境压迫的正常人 , 不再想着思考 , 在他们看来 , 关于自由的任何东西都是冠冕堂皇的 , 倒不如死心塌地接受奴役来得更为方便 。

乔治·奥威尔然而 , 所有自由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 换言之 , 《1984》中人们享受到的自由并不是自由 。
实际上 , 不被人殴打、没有受到谩骂也不是自由 , 而是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 , 都可以自主独立思考 , 能够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时 , 才拥有真正的自由 。
否则 , 我们只会被乌托邦世界里的语言和制度一遍又一遍地洗脑 。
或许 , 此时的《1984》会让人们觉得 , 乔治·奥威尔未免也太言过其实了吧 。

其实不然 , 以前适用的 , 当下仍然适用 , 因为21世纪的我们进入了一个叫互联网的新时代 , 虽然我们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 , 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有自由可言吗?
答案是否定的 , 当我们把个人信息 , 如姓名、性别、年龄、爱好等 , 悉数曝光到网络上时 , 等同于把没有穿衣衫的自己 , 自愿展现到大众面前 , 任凭所有人观摩消遣 。
而乔治·奥威尔在小说中 , 则这样描写道:
“电幕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许多讯息 , 温斯顿所发出的任何声音 , 哪怕是声音极低 , 都能被无一例外地捕捉到 。 ”

另一方面 , 不仅温斯顿的任何声音可以被听到 , 他的一举一动都能被监视到 , 更严重的是 , 当事人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被监视 。
而且 , 我们自己所处的互联网世界 , 所涉及到的种种 , 与小说中描写到的很多细节 , 不谋而合 。
不论是网上购物还是浏览搜索相关讯息 , 甚至是我们的个人喜好 , 都能被互联网记住 。
当我们一打开手机 , 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各大平台的推荐 , 从而情不自禁地买下各种东西 , 或在无意识中浪费很多时间 。

互联网世界同时 , 人们喜欢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 , 分享自己的经历 , 比如去过哪里旅游 , 看过什么风景 , 吃过什么美食等 , 都会如数家珍地分享出来 , 而这些都成为了互联网的记忆 。
那么互联网有记忆吗?当然有 。
然而 , 只要我们愿意 , 我们依旧可以让自己免受互联网的奴役 。
但是 , 《1984》中的主人公则没有这么幸运 , 一旦他们有任何改变的行动 , 想要独立思考 , 就会被“电幕”当场发现 , 然后丧失性命 。
所以 , 在《1984》中 , 想要拥有自己的思想 , 则注定与别人不一样 , 成为众矢之的的思想异类 , 如此一来 , 主人公是非常痛苦的 , 他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

互联网人人都是互联网时代的献祭品那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呢?让人无法接受的是 , 他每天的任务就是伪造真实 , 让假的变成真的 , 让历史事件成为虚伪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