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砍单1.7亿,手机厂商为何收缩防线?( 二 )


前文提到 , 硬件迭代可以更好地实现消费者的用机需求 , 然而随着供应链技术的成熟各家品牌手机产品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现象 。 对消费者来说 , 虽然手机价格在不断上涨 , 但外观、功能与几年前产品变化幅度并不大 , 面对厂商“摆烂式”的堆料策略显然很难买账 , 这一点在高端市场表现尤为明显 。
集体砍单1.7亿,手机厂商为何收缩防线?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冲击高端市场是近几年国产厂商的“战略重点” , 但受限于自研技术和传统商业模式带来的品牌观感 , 华为之后并没有厂商能掌握“话语权” , 甚至高端市场开始出现“摆烂”现象 。 比如曾经旗舰机标配的“潜望式长焦镜头”“IP68级防尘防水”就沦为牺牲品 , 取而代之的是小底、进光量差的三星JN1传感器 。 从纸面数据来看5000万像素超广角/人像镜头似乎能拍出更好的成像作品 , 但长焦镜头的缺失意味着消费者在远摄场景只能借助“主摄裁切”来实现 , 画质损失同时少了拍摄趣味性堪称体验层面的损失 , 好在2022年荣耀的搅局让厂商们逐渐重回正轨 。
虽然小米、vivo、OPPO先后在自家产品上实现“自研芯片”商用、涉足折叠屏市场 , 并在续航、影像画质、通讯信号层面反超苹果 , 但通过与上游供应链合作来实现“创新” , 少了自主研发的底气和实力 。 在同级别的供应链技术面前 , 消费者面临厂商的机海战术难免会“审美疲劳” , 加上内卷严重的市场环境 , 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厂商在成本与售价博弈中难免要做出妥协 , 这种技术短板与功能妥协无形中损害了品牌的高端形象 , 给消费者一种只有产品价格高的“误解” 。
集体砍单1.7亿,手机厂商为何收缩防线?
文章图片
对“不知情”的消费者来说 , 苹果长期坚持的高端路线和年更的迭代周期 , 让iPhone新品赚足了市场关注度和期待值 , 一旦产品降价或者适配新功能 , 用户会产生一种“划算、值得”既视感促使其积极下单 。 比如iPhone13系列上 , 电影效果模式、ProRes视频格式、120Hz高刷新率显示屏的适配以及起售价的下沉 , 使其迅速引发市场抢购热潮 , 苹果时隔六年重返国内市场第一就是销量佐证 。
笔者看来 , 安卓厂商集体砍单背后固然有疫情反复、经济不景气的市场因素 , 但更多是产品层面的“创新缺失”和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 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虽说能在特定时间内助力企业积极发展 , 但饱和的市场环境下难免会“过时” , 随着软硬件技术成熟 , 消费者购机心理、对新机的预期值都会升级 , 与其大面积铺设产品线不如寻求精简 , 集中资源搞研发建立起核心竞争力 , 用实打实的技术底蕴来打动消费者 。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 厂商集体砍单无疑是有利的 。 激烈的竞争态势和低迷的市场需求环境下 , 厂商要想进一步开发市场 , 就需要通过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合理的硬件搭配、综合体验和定价策略来打动消费者 。 换句话说 , 积极上探高端市场、满足消费者更多需求、探索全新形态、品类的产品已然成为“破局之道” , 这种态势下我们购机成本会更少而享受到的技术功能会更健全 。
集体砍单1.7亿,手机厂商为何收缩防线?
文章图片
当然 , 各家厂商的破局之道并不相同 , vivo收缩产品线集中发力X系列、OPPO积极投入生态产品和芯片设计生产赛道 , 小米高调造车、华为围绕超级终端开始全面布局 。 我们无法轻易评判谁的解题思路更合理 , 只是寒冬环境下需要厂商积极“蜕变” , 但万变不离其宗有新意、有诚意、有心意的产品永远不缺消费者 , 希望厂商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