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尼康Z 400mm f/2.8 TC VR S体验:尼康反击的开始( 四 )


在接下来 , 我们对比内外增倍镜画质 , 测试时428TC依然固定在三脚架上 , 采用最近对焦距离拍摄 , 由于此时景深很浅 , 又缺少重型齿轮云台 , 无法实现焦平面与被摄目标保持完全平行 , 因此中心与边角画面是独立对焦拍摄 , 以保证图像在对焦点上 。

\\

428TC虽然没有采用多重对焦技术 , 但在最近对焦距离分辨率表现依然出色 , 400mm F2.8下中心分辨率很高 , 在边角位置会有明显的下降 , 在使用增倍镜后 , 内外增倍镜中心都保持高分辨率 , 其中内置增倍镜边角画面拥有更好反差 , 若同时叠加两块增倍镜 , 扩展到784mm , 中心分辨率、反差都会下降 , 而边角会分辨率 、反差会急剧下降 , 画质不可用 。

内外置增倍镜边角画质对比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 在开启内置增倍镜后镜头最近对焦距离为会增加5mm左右 , 5mm距离变化对于一个最近对焦距离为2.5m镜头来说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变量(0.2%) , 但也间接反映了镜头光路的变化 。 (注:外置增倍镜不影响最近对焦距离)
相比最近对焦距离下分辨率影响 , 使用了ED镜片的内置增倍镜对色散控制更显优势 , 下图以接近最近对焦距离拍摄的画面 , 取样点靠近画面中心位置 , 内置增倍镜带来的色散明显要小于TC-1.4x 。

从上述测试可见 , 内置增倍镜带来不仅仅是更强的灵活性 , 它还通过不同的光路 , 能够获得比同规格外置增倍镜更好的画质 。
现实场景应用
尼康428 TC作为一支决战赛场、野外的专业镜头 , 画质好坏自然不会是它的全部 , 对焦速度、操控性同样是评价的标准 , 因此我们带它到了现实场景进行实测 。 自尼康Z系统在2018年诞生至今 , 只推出过一款旗舰机型——Z9 , 可以说它是最能发挥也是唯一能发挥428 TC潜力的机身 , 下面测试均基于Z9进行 。

首先重量问题 , 在前文中我们提过428 TC优化了重心设计 , 因此428 TC+Z9组合上手时第一感觉是轻 , 比想象中的轻 , 而且在开启内置增倍镜后 , 镜头重心只是略微改变 , 不会AF-S 尼克尔 180-400mm f/4E TC1.4 FL ED VR那样大幅度改变重心、大幅度增加手持压力 。 不过在外接TC-1.4x后重心变化依然是明显 , 给手持带来更大压力 , 但在可以接受范围内 。 综合来说 , 428 TC是一支可以手持的镜头 , 但是长时间使用时建议使用独脚架 , 或是配有悬臂云台、液压云台的三脚架 , 这样才能节省体力 。

在野外拍摄时 , 我们全程使用AF-C进行拍摄 , 此时能激活相机AI识别功能拍摄主要分为3D追踪、自动区域AF与宽区域AF 。 3D追踪是尼康单反相机最经典的对焦模式 , 在此不必多言;自动区域AF是使用整个传感器进行AF , 最适合拍摄布朗运动物体;最后的宽区域AF是只对部分区域AF , 区域大小有大号、小号可选 , 区域可以整个传感器范围内选择 。 在428 TC与Z9组合 , AI识别最强对焦模式是3D追踪 , 它不仅能轻松锁定到鸟类身上或是头部 , 甚至能穿通树枝捕捉鸟类 。 比如下图拍摄躲藏在树木中的山斑鸠 , 在使用3D追踪与1.4x+1.4x双增倍镜拍摄时 , 大概有50%可能直接锁定到树枝后面的山斑鸠 , 而且一旦锁定后 , 无论用户如何摇晃镜头 , 只要斑鸠在画面中 , 整个系统都能紧紧锁定在山斑鸠身上 , 不用担心脱焦 。

接下来再看一组连拍的白鹭 , 相机连拍设定在10FPS、3D追踪 , 428 TC开启内置增倍镜 , 共拍摄了33张照片 , 然后合成为GIF 。 在持续3秒多拍摄过程中 , 对焦点从中心移动到右上角 , 最后落地左侧 , 期间焦点从未脱离 , 始终紧紧锁定在白鹭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