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先别着急给视频号下定义( 二 )


2014年春节期间 , 微视热度达到顶峰后 , 明星大V们更新频次开始下跌 , 紧接着 , 新视频和用户的活跃程度随之下滑 , 到了下半年 , 腾讯决定停止对微视的投入 , 负责人邢宏宇也选择离开 , 微视无奈延续了腾讯微博的命运 。
耐人寻味的是 , 两年后 , 短视频市场却迎来一波高峰 , 活跃用户达到5000万人 。 那一年 , 快手的铁子已经遍布东北 , 技术流在抖音开始萌芽 , 火山、西瓜、梨视频等也相继上线 , 等到2018年腾讯回过头来重启微视4.0时 , 却已是“起了个大早 , 赶了个晚集” 。
意外之喜在外界看来 , 视频号更像是腾讯争夺短视频市场重要的一步棋 。
互联网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一个产品的用户越多 , 停留时间越长 , 商业空间也就越大 。 字节、腾讯、阿里、百度之间的纷争 , 本质上是注意力之争 , 对于用户时间的攫取 。
抖、快的爆火 , 间接动摇了微信长期占据用户最长时间的地位 。 根据QuestMobile调研数据 , 2017上半年 , 腾讯系APP时长总占比为54.3% , 之后三年连续下滑 , 反观字节 , 从2017-2019年的时长占比增长率超过220% , 与此同时 , 以抖、快为首的头部平台基本完成了流量积累 , 正加速商业化进程 。
此消彼长间 , 腾讯错过了黄金三年 。 虽然重启了微视 , 但日前各大应用商店略显尴尬的下载量 , 已经被抖、快远远甩在身后 , 之后朋友圈上线的视频动态 , 也没能翻起大的浪花 。
2019年“微信之夜”上 , 张小龙也多次提及短视频 , “当朋友圈的半小时刷完之后 , 用户就会去找别的地方消遣 , 短视频是其中最多的选择 。 ”去年的公开课上 , 他认为从消费和个人表达角度 , 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主题是视频化表达 。
视频号的诞生 , 仿佛变成了一道必答题 , 社交与短视频融合交互 , 以此弥补了微信生态里的另一个空缺 。
根据某第三方视频号一周年热门榜单的数据统计 , 排名前50的账号中情感类占36% , 音乐类、生活类、教育类和搞笑类各占10%左右 , 美食类和旅游摄影类占比较少 。 媒体资讯内容与娱乐生活民生等板块共举 , 可以看出 , 视频号并不是一个受众局限、针对特定群体和调性的短视频平台 , 而更倾向于一个普适性的内容广场 。
接着回归到视频号的功能面来看 。
第一个版本的视频号功能比较单一 , 仅搭建了一个类似公众号的ID体系 , 内容表现也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流 , 混合了关注、朋友匿名点赞 , 和系统推荐的内容 , 可以承载视频内容、直播以及小程序等 , 推荐内容的质量也欠佳 。
所以 , 自2020年视频号上线以来 , 视频号就一直处于不断迭新的状态 。
相较于微信生态里的其它产品 , 视频号覆盖了微信生态众多流量入口 , 如搜一搜、看一看、话题标签、推荐等公域入口;朋友圈、个人名片页、私聊群聊、微信状态等私域入口 。 2021年 , 视频号与公众号主页完成打通 , 视频号PC端上线 , 也丰富了企业微信、微信红包等展示场景 。
巧合的是 , 那一年正值直播带货元年 , 也是电商领域争夺的风口 。 视频号与有粉丝与流量基础的公众号进行互相引流 , 加上微信支付的便捷 , 微信利用自己的完整生态形成了商业闭环 。 在理想状况下 , 微信中原有的私域流量KOC如微商群体等 , 可以把视频号与朋友圈结合起来 , 把私域流量转化为公域流量 , 基于视频号的社交推荐算法 , 进行用户的私域裂变 。
在这个逻辑下 , 视频号内也涌入了大量创作者 。
后来者 , 能否居上?去年微信公开课上 , “视频”出现了143次 , “视频号“58次 , “直播”40次 , 视频号在微信的地位也越来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