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为什么俄罗斯不怕芯片卡脖子?( 三 )


在机房用小型终端上多媒体课这种操作 , 苏联70年代就搞出来了 。

这种Nastavnik教学系统后来被迁移到其他计算机平台上总共使用了超过30年 , 成为三进制计算机留下的少数遗产 。
后来有很多人为三进制计算机的消失感到惋惜 , 比如图灵奖得主高纳德就称赞平衡三进制“也许是最优雅的” 。
从信息编码角度讲 , e进制的存储效率最高 , 但不是整数难以实现 。
3比2更接近e(约等于2.718) , 理论上来说更具优势 。
虽然实际上适合三进制的材料更难找、电路设计上也更复杂 , 这些理论优势还能剩多少也没有定论 。
到今天 , 基于二进制的IT产业已发展成熟 , 除了有零星的学术尝试 , 很难再有人重新拾起这个失落的路线了 。
没联成的互联网电子管、三进制的选择 , 个人计算机的低估……多次点错科技树的苏联 , 不免让人好奇 , 这当中是否也有过没点歪的 。
还真有 。
全境自动化系统OGAS , 于1962年首次提出 。
它是一种基于已有和即将新建的电话网络线 , 能自动收集处理信息 , 意在建立实时和远程的国家计算机网络 , 来管理国民经济组织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分配 。
提出者正是当时领导开发个人计算机Mir系列的Victor Glushkov 。

具体来说 , 这个自动化系统共分为三层网络 。

  • 在莫斯科设立计算机中心 。
  • 其他主要城市设立200个中级中心
  • 在经济重要地区上达20000个本地终端 。
这一网络允许任何终端之间进行实时通信 。 换言之 ,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高效获取各地信息 。
比如电话订火车票了解一下~
进一步的 , Victor Glushkov还设想到了可支持线上货币流通的电子经济体系 。
放在当下 , 也就是随处可见的电子支付 。

不过因为这个系统过于超前 , 在1970年代初期遭到诸多领导官员反对 。 由于没有申请到足够的资金 , OGAS也就被无限期搁置 。
这些点歪的和没实现的科技 , 最终都跟着苏联解体烟消云散 。
留下了什么苏联解体前夕 , 计算机制造生产就已经停滞 , 大批订单被取消 , 还有工厂被迫改行生产吊灯求生 。
最终 , 随着苏联解体 , 大量技术人才出走欧美 。
这些人中 , 有后来的英特尔首席处理器设计师、主导了奔腾III架构的Vladimir Pentkovski , 也有支持向量机之父Vladimir Naumovich Vapnik 。
到现在 , 俄罗斯还有强大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教育 , ACM/ICPC竞赛上连续多年霸榜 。

但俄罗斯没有足够的IT产业来吸收这些人才 , 这可能也是黑客盛行的原因之一 。
很多人才到外国工作、到外国大学任教 , 都是香饽饽 。
近年来我国也引进了不少俄罗斯顶尖人才 。
比如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去年底迎来数学物理学家Nicolai Reshetikhin加盟 , 华为也招揽了22岁俄罗斯天才少女 。
至于那些点歪了的黑科技 , 也没有完全消失 。
比如最先进的雷达上 , 就沿袭了苏联擅长搞模拟电路的传统 , 用一种“他激晶体振荡器”代替芯片功能 。
那些苏联产电子管皮实耐用 , 至今仍有许多能工作的 , 也成了无线电爱好者和音响发烧友手中的珍稀收藏品 。
时不时还能在网友分享的老设备拆解中 , 欣赏一下仿佛来自平行世界的工业之美~

如今回过头来看 , 那些被点错的科技树 , 制约了俄罗斯计算机工业的发展 , 甚至连个有代表性的科技企业也说不上来 。
让人唏嘘的同时 , 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