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说法有哪些,关于死亡的说法?

在封建社会,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指皇帝的车驾崩了 。也有称皇帝之死为“晏驾”、“崩殂”、“弃天下”、“升遐”等 。对皇帝之死还有另外一些叫法,如“宾天”、“上宾”或“龙驭宾天”,意思是说,皇帝死后到上天那儿作陪位宾客去了 。皇后、皇太后、太上皇之死的叫法与此相同 。而对于诸侯或相当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则称作“薨” 。大夫之死被称作“卒”,这种叫法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 。唐宋以后,普通百姓的死,才敢称为“卒” 。西周时,“士”这一阶层的人死称为“不禄”,而平民百姓之死则是直言不讳地通称为“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信佛教的人认为人死之后,还有来世,来世中又有天堂(天府)、地狱(地曹)之分 。反映在“死”的别称上,就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的死堪称英烈,所以人们就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强盗、土匪等,人们往往称之为“毙命”、“毙”、“殄绝”、“绝”、“入鬼录”、“灰灭”等 。大众化的贬词还有:“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了”、“下地狱了”,等等 。佛门弟子之死,则谓之为“舍身”、“圆寂”、“示灭”、“迁化”、“示化”、“化”、“迁神”、“迁形”、“超生”、“捐身命”、“归净土”、“撒手悬崖”、“捐躯归命”、“舍寿”等 。道士则用“解驾”、“归道山”、“遁化”等别称 。关于“死”的别称,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用的最多,如:亡、殁、没、丧、终、故、殒、逝、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 。至于还有一些叫法如:杀、磔(殛)、诛、戮、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首、腰斩、寻短见、自缢、自溺、遇害、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方法不同,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

死的说法有哪些,关于死亡的说法?

文章插图
【死的说法有哪些,关于死亡的说法?】关于死亡的说法?
1、仙逝 民间恭维用语:仙逝,是问候亲友家中死去亲人的关切用语 。亲人已仙逝,请节哀保重身体 。所谓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 。是种委婉的说法 。是对逝者的怀念和生者的慰问 。2、薨 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卒 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病卒 。生卒年月 。4、殁 “殁”表示死来源于“没” 。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 。”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亦作“殁” 。5、不禄 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 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唐代礼制规定“凡丧,二品以上称毙,五品以上称卒,后六品于庶人称死 。6、圆寂 佛教用语 。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 。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 。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 。来源:-驾崩 来源:-仙逝 来源:-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