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包的起源,包粽子的来历和传说?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 。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牛角包的起源,包粽子的来历和传说?

文章插图
包粽子的来历和传说?
【牛角包的起源,包粽子的来历和传说?】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 。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