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抗金名将是谁,宋代谁被称为护国大将军?

抗辽杨业,抗金岳飞 。
杨业,原名重贵,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刘继业,戏剧中常称杨继业,初为北汉将领,降宋后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 。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

宋代抗金名将是谁,宋代谁被称为护国大将军?

文章插图
宋代谁被称为护国大将军?
宋代被称为护国大将军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位、杨业
时代造就了英雄 。杨家将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是由于杨家祖孙三代,为抗击契丹贵族对中原人民的掠夺与战争,顽强不屈,浴血奋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人民希望杨家将的抗敌精神永世流芳,因而在传说、故事、小说与戏曲中,塑造出杨家将的英雄群象 。
杨业初为北汉将领,屡立战功,官至建雄军节度使 。归宋之后治军严明,整饬所部,针对边地及辽军作战特点,悉心钻研战法,亲临教场,严格督教 。次年,辽军十万攻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西北),杨业率精骑迂回至关北,与宋军主力南北夹击,杀辽将萧咄李,俘都指挥使李重诲,大获全胜 。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分三路攻契丹,杨业任云应路行营副都部署,与都部署潘美、监军王侁率军出雁门关,连克寰、朔、应、云等州 。后因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溃败,契丹军乘胜西进复占寰州,奉命与潘美掩护四州民众南撤 。力主避敌锋锐,分兵诱其向东,设伏阻扼契丹军南下,保障民众转移 。潘美、王侁不纳其策,强令趋朔州迎战契丹军 。杨业知此战必败,临行前约潘美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接应 。遂挥军奋进,陷入重围,苦战终日,无援绝食而死 。
在山西省代县城,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悬挂著"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 。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流传至今的一处珍贵遗迹 。
第二位、岳飞
说岳飞过于刚直以致不知变通、政治敏感度低、情商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同僚关系不好,大概是现代人对岳飞最容易有的误解之一 。
我不太清楚这种误解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眼看着越来越流行的 。也许很多人在敬仰一个卫国英雄、特别是最后结局是悲剧的英雄的同时,也会自动凭着想象给他打上“脾气太直”“不知变通”的标签——不然他怎么就死了呢?也许是这个年代袁腾飞这号的“良青历”太多了,而一个误解一旦在公共媒体平台上说出,就如同墨汁落入水中一样,花多少力气都不可能再完全澄清 。
但实际上,如果真的肯翻一翻史料,真的愿意把目光从岳飞这个焦点人物身上移开,去认真了解一下其他同时代抗金名将和大臣的生平的话,就很容易发现岳飞的情商和政治水平是当时大臣中最高的,非常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包容性远比今人凭传统印象想象的高,与同僚的关系也是所有大臣中最好的 。
换句话说,历史上真实的岳飞是文武双全,战功卓著,军事才华突出,为人刚正,私德近乎完美;但绝不是“不容小人”,更不狂傲,政治敏感度也不低 。相反他政治眼光远大,政治嗅觉也极为灵敏;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独立领军后更是温和、恭谨而且谦逊低调到了几乎有些自我压抑的程度,所谓的“循循如书生”“时人至今号为贤将” 。——这是当时人对岳飞的评价,也是迄今为止主流的对于岳飞为人的评价 。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本来是主流的观点俨然要成了非主流了 。
第三位、狄青
从士兵到名将 。原为小兵,后显现才华,当了一名低级军官 。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逐渐成了将军 。他相貌俊朗,怕震慑不到对手,因此上阵都披头散发,戴一恐怖的面具 。西夏兵见了戴面具出战的他都以为是天兵下凡,躲的远远的 。后来他在范仲淹的劝导下,苦心读书,研究古代兵法,成了智勇双全的名将 。宋朝怕逃兵,因此在士兵脸上刺字 。狄青当了大将后,皇帝想请御医将他的刺的字去掉,他不愿意,表示自己保留刺的字 。
第四位、虞允文
虞允文与岳飞都是南宋以挥师北伐,收复中原为人生志向的人物 。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许多人都说没得比,毕竟岳飞在后世的名声太过响亮了,可以说他是南宋时期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将领 。然而岳飞的家喻户晓,毕竟有悲剧性戏剧性结局在里面的原因 。我们并不能就借此说两者是无法相比的,至少在我看来,虞允文也是一位民族大义在心的人 。他无私奉献,最后虽然因为积劳成疾,北伐之行而未能顺利进行,但是却无法抹去,在世之时为倾颓的南宋所作的贡献 。
虞允文在政治上是一位善于治国的人 。他在自己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尽管有时候皇帝并不采纳他的意见,但是虞允文却从未对南宋王国失去信心,而是依旧努力的向君主献计策,把收复中原作为自己最高的理想,在自己的岗位上从来都是想着为君分忧,为国解难,在任期间做出了很大的政绩 。
【宋代抗金名将是谁,宋代谁被称为护国大将军?】他任宰相时,将各种人才分为三等编入名册,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编书为《材馆录》 。虞允文所推荐的所有人才,宋孝宗皆全部收用,例如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是他们当中特别优秀杰出的代表 。当孝宗对兵员冗多、财政匮乏感到很忧虑时,虞允文积极为君王分忧,便与陈俊卿商议革除三衙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杂役,裁减军队中多余的闲散人员,三军对此没有怨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