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是什么,螺钿和砗磲有什么区别?

螺钿又名“螺甸”、“螺填”、“钿嵌”等 , 是用在髹漆工艺上的一种装饰手段 。螺钿主要取材于蚌壳 , 将其珠光层加以磨薄磨光加工成薄片后 , 制成人物花草鸟兽等形象嵌入预先雕成的凹形图案内 , 再髹上一层光漆 , 于后磨平抛光使其露出钿片 , 就制成了色彩艳丽的嵌螺钿器物了 。
考古发掘表明 ,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将蚌壳镶嵌在漆器上作装饰了 , 唐五代时期这种工艺已有较大的发展 。如在河南出土的唐代人物花鸟纹嵌螺钿漆背铜镜、苏州瑞光塔发现的五代嵌螺钿经箱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佳作 , 宋元时期这种工艺更为流行 , 明代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中说:“螺钿漆器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宋朝内府中物 , 俱是坚漆螺钿者……”明代是古代漆器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 当时出现了厚螺钿与薄螺钿作镶嵌并存的局面 。厚螺钿又称硬螺钿 , 使用的钿片质地厚实 , 色彩较为单一 。取材于色彩不太浓艳的老蚌、王珧、砗磲等贝壳 , 其厚度通常有0.5-2毫米 , 薄螺钿又称为软螺钿 , 是采用色彩比较浓艳的鲍鱼壳加工制成柔软有弹力的薄片 , 具有美丽动人的珍珠般的光泽 , 其厚度在0.5毫米以下 , 有的只有0.07毫米左右 。软螺钿在制作上要求工匠有较高的技艺 。
在明代制作嵌螺钿工艺的有名工匠要数扬州的江千里了 。江千里 , 字秋水 。其人一生喜欢以文学故事为题材制作镶嵌软螺钿的杯和盘等器物 。阮葵生著的《茶余客话》中有:“江千里治嵌漆……皆名闻朝野 , 信今后传无疑也 。”江氏的嵌螺钿作品举世闻名 。
明末清初镶嵌螺钿工艺品的制作达到了高峰 , 宫廷造办处内有专门工匠制作皇家御用的嵌螺钿器 。其数量众多、品种丰富 , 大到屏风、门窗、桌椅、书架、箱柜 , 小到瓶、盒、瓶、杯、盘及文房用具等无不用五彩缤纷的螺钿镶嵌成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图案来装饰 。还有一种嵌螺钿的漆木器 , 所嵌的螺钿高出漆器或木器的表面 , 形成了浮雕或高浮雕的图案 , 称之为“镌甸” 。在乾隆时期随着经济繁荣 , 镶嵌螺钿的工艺品广为流行 。这种制作工艺十分精细的嵌螺钿器物深受帝王及达官贵人的喜爱 。除了宫廷制作外 , 民间作坊也大量生产 。在江苏的扬州、苏州一带更是作坊林立、工匠云集 。镶嵌的螺钿工艺除了在漆器上采用外 , 也广泛应用于红木、紫檀等硬木家具及杯盘等小件器物上 。嵌螺钿的图案纹饰除了继续发展了明代已有的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外 , 更多地以花草 , 虫兽组成的图案出现在硬木器上 。其图案画意深远 , 寓意吉祥 。有“竹报平安”、“瓜蝶绵绵”、“寿山福海”、“富贵牡丹”、“团龙”、“团凤”等 。
嵌螺钿漆木器的制作工艺 , 历史悠久 , 在明清二代达到了最高峰 , 名家辈出 , 工艺制作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 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聪明与才智 。其名家作品更是我国古代艺品中一颗光辉璀璨的艺术明珠 。

螺钿是什么,螺钿和砗磲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螺钿和砗磲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有 , 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应用不同 , 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砗磲
砗磲是稀有的有机宝石 , 是用贝类动物砗磲的躯壳做成的 , 砗磲一名始于汉代 , 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的沟槽 , 其状如古代车辙 , 故称“车渠” , 后人因其坚硬如石 , 在车渠旁加石字而成“砗磲” 。
2、螺钿
螺钿又称螺甸、螺填、钿嵌、罗钿等 , 是指用螺壳与海贝(主要是夜光贝 , 也称夜光蝾螺)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 , 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 。螺钿的“钿”字 , 据《辞海》中注释 , 为镶嵌装饰之意 。
二、特点不同
1、砗磲
砗磲白皙如玉 , 从宝石学的观点来看 , 具有美丽珍珠光泽而颜色洁白、有晕彩且质地细腻的贝壳才可作为宝石 , 而砗磲贝却是所有贝类制品中最漂亮的 。砗磲亦是佛教圣物 , 在中国佛教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珍珠一起被尊为七宝。
2、螺钿
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 , 外观天生丽质 , 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 , 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 。
三、应用不同
1、砗磲
主要应用于手饰 , 佛珠 , 工艺品等 。
2、螺钿
【螺钿是什么,螺钿和砗磲有什么区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