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美国忌讳第二部1桥矿,1984年三大名言?

看过这部影片,也带给我人生中第一次强烈的生命震憾!它第一次将命运的选择摆在面前,让你体验选择的痛苦与艰难,更让你体验命运的无奈 。只有看过它才能理解人生的苦涩,令你变得更成熟 。每看到它就会让我想到无数拥有梦想的年轻人,一如当年的我,虽然各自的梦不同,但在实现梦想的争扎中,面对一次次的选择,事到如今怎样评价,那种沉重和深沉,如今只能沉默不语,如同最后黄沙路上慢慢走着的主人公——与整个人生漫无尽头的忧郁相比,其它的一切都太过渺小了 。
《人生》简结流畅的述事,经典的情节暗示,淡漠的色调,仿佛都表达着主人公心中沉重的人生感悟 。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的里程碑,获得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最佳电影奖 。无论以前或以后,我至今再未看到任何其它国产电影能达到如此的水准 。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电影人已经没有人会思想这样深刻的内容了 。
周里京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完全达到了世界级影星的水平 。但可能外国人不理解中国国情,会看不懂这部电影吧 。我一直认为能代表中国演员济身世界的只有周里京和周润发二人(梁朝伟也属演技一流,但身形偏矮) 。可惜中国大陆再没有优秀的产品,使周里京没能更辉煌,很可惜 。
看不懂《人生》,你不知道自己的不幸的;
看懂了《人生》,你知道自己是不幸的 。
认识人生的选择,男人必须看《人生》 。
闭上眼,高家林端着馍筐慌忙地走过 。睁开眼,骑毛驴、盖红纱的刘巧珍在泪光中频频回头 。
泪水总是这样无声地流下来 。整整20年了,《人生》还是以这样刻骨铭心的方式,屡屡带着一些木纹样厚重的记忆回到人们眼前 。也许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一部《人生》曾引发了全国关于道德观、价值观的一场大讨论;也许更加没有人知道,这是第一部被选派参加奥斯卡评选的国产影片 。
故事其实不复杂 。一个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青年,为了进入城市,奋斗又奋斗,碰壁又碰壁,挣扎又挣扎,最后,觉醒又觉醒——《人生》,似乎更像是中国版的《红与黑》,千千万万中国农村青年的个人奋斗史和血泪史 。
但《人生》的价值,却远不止于如实记录了80年代特定的中国国情,它有着超越情节本身的动人力量,当镜头在茫茫的黄土地、曲折的山路以及一片贫瘠的山村中拉开时,让我们重回电影,寻找答案 。
1982年第三期《收获》的文学杂志上,正式发表了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这个新生儿的诞生,旋即成为中国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作品,被视为当代文学具有开拓性的力作 。
当时,中国文坛已出现了不少探索人生的作品,当有的小说把人生引向宗教、引向虚无、引向自我、引向生存竞争的时候,《人生》这篇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把“人生的意义引向火热的中国变革的现实生活中,郑重而严肃地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观”的严肃命题 。
于是,《人生》的轰动便由文坛走向至世界、大学校园、工厂农村,随着同名电影改编拍摄的巨大成功,有关“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旋风般地在全社会、在港台甚至跨出国界,在日本、法国、苏联、英国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国度里,掀起了一场此起彼伏是是非非的大讨论 。数百家国内报刊、电台、电视,纷纷扬扬,争先恐后地开辟各类专栏或专题节目,为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生活领域的人们,提供“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讨论场所,一时间,直到高加林和刘巧珍的人比知道路遥的人还多得多,人们为此争吵得一塌胡涂 。尤其在大学生宿舍,男男女女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加 。作者本人也被青年人推崇为“人生顾问”,来信,来访,座谈,演讲,把路遥忙得不亦乐乎 。一些心地善良的人在把高加林骂得狗血淋头的同时,也把愤怒的子弹对准了“高加林”的扮演者——周里京 。北京一位卖菜的老太太曾追在周里京的后面,骂他“这就是那个没有良心的高加林小子”,以致很有希望成为“最佳男演员”的周里京,在电影“百花奖”和“金鸡奖”评选中,吃了不少“哑巴亏” 。
当周里京在好多场合遭到不应有的冤屈和辱骂时,“刘巧珍”的扮演者吴玉芳却处处受到同情和欢迎,她走起路来,不必像周里京那样提心吊胆,甚至一些怀有同情心的年轻人,斗胆向吴玉芳发出求爱的信号…… 说起《人生》,就一定不能忽略路遥 。写于1982年的《人生》,是个仅仅13万字的中篇,它在发表之初,就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到了1984年,吴天明将它搬上银幕,更造就了青年人关于人生价值的热烈讨论,一时蔚为大观 。
以自己为蓝本,《人生》是农民的儿子路遥写的一本主角为农民的书,而高加林的人生,既是路遥人生的一部分,又是80年代大多数农村青年的人生 。
平心而论,路遥并不是一个天才作家,他的好处在于真诚 。把生活的苦难和残酷写出来,也并不是路遥的特色,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可敬,才是他不同凡响之处 。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高加林们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 。
多年来,路遥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勤奋克己,积劳成疾,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于是,感动人们的,与其说是电影《人生》,不如说是路遥那圣徒般仰望理想、执著信仰的一生 。1992年11月17日,黄土高原开始落雪,路遥远去,时年42岁 。在他身后,伴随《人生》成长的人们痛哭失声,《人生》也由此成为无数人心底深处涤荡不尽的一方烙印 。它在正统文学史上没什么地位,却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二十年 。原因或许在于,当年高加林面临的生存困境,至今仍是广大农村青年面临的困境,对于众多渴望凭一己之力拼命向上爬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甚至面临着更残酷的生存压力,而《人生》中不屈不挠的信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为苦苦挣扎的下层青年带来温暖和抚慰 。
【1984美国忌讳第二部1桥矿,1984年三大名言?】《人生》已属过去,人生远未停滞 。再读路遥,发现他正在另一个时空为这个世界做着悲情的注脚,眼睛纯净而疲惫 。

1984美国忌讳第二部1桥矿,1984年三大名言?

文章插图
1984年三大名言?
1、寡头政治的要旨不是父传子、子传孙,而是坚持死者加诸生者的某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
2、她有自己的爱憎,不受外界的影响 。她从来没有想到过没有效用的事就没有意义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爱他,当你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给他时,你仍把你的爱给他 。
3、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
4、世界上没有幸福这回事儿,唯一的在于你死了很久以后的遥远的将来,而从你向党宣战开始,最好把自己当作一具尸体 。
5、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得精光;但是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
6、如果有希望的话,希望一定在无产者身上,因为只有在那里,在这些不受重视的蜂拥成群的群众中间,在大洋国这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中间,摧毁党的力量才能发动起来 。只要能够有办法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就不需要进行暗中活动了 。他们只要起来挣扎一下,就像一匹马颤动一下身子把苍蝇赶跑 。他们只要愿意,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把党打得粉 。可以肯定地说,他们迟早会想到要这么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