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在哪里,福建省土楼的背景故事?

集庆楼
集庆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 , 依山面水 , 与紧邻的四座圆土楼和三十一座方土楼相呼应 , 构成风光秀丽的初溪土楼群 。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是永定现存最古老(建于1419年)、结构最特殊(72道楼梯)的圆土楼 。全楼木制结构不用一枚铁钉 , 与厚度近2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雪雨 。
基本信息
中文名t集庆楼
外文名tJiqing Earth Building
建筑类型t圆土楼
地点t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北面溪边
竣工时间t1419年
占地面积t2826平方米(2014年)
结构形式t72道楼梯
地址t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北面溪边
土楼简介
集庆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 , 依山面水 , 与紧邻的四座圆土楼和三十一座方土楼相呼应 , 构成风光秀丽的初溪土楼群 。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是永定现存最古老(建于1419年)、结构最特殊(72道楼梯)的圆土楼 。全楼木制结构不用一枚铁钉 , 与厚度近2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雪雨 。
地理位置
集庆楼
集庆楼坐落在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北面溪边 , 海拔500多米 , 高出溪面约30米 , 地势险要 。圆形土楼 , 两环 , 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 , 坐南朝北 , 占地2826平方米 。该楼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门坪、楼门、门厅、天井、内环及内外环通道、天井、祖堂、后院 。楼门为石质门框 , 阴刻楹联:“集益都从谦处爱 , 庆徐只在善中求 。”横批:“物华天宝 。”厚实的门扇封铁板 , 上方设防火水槽 , 可有效防止火攻 。
建筑特点
集庆楼是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久远又结构特殊的一座 。一般圆楼 , 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 , 大的设置4处楼梯 , 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 , 相互往来 , 十分方便 。唯独此楼 , 按底层每户从1楼到 4楼各自安装楼梯 , 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 , 72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 。房间、楼梯、隔墙全用杉木材料构建 , 全靠隼头衔接 , 不用一枚铁钉 。
旅游特色
集庆楼建于明永乐年间 , 占地二万八千多平方米 , 由两个环圆型楼组成 , 外圈有四层共二百多个房间 , 鼎盛时期住过五十多户三百多人 。该土楼不仅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圆土楼之一 , 还以结构特殊著称 。全楼用七十二道楼梯分割成互不干扰的七十二个单元 , 木结构均靠榫头衔接 , 不用一枚铁钉 , 是一处难得的古代建筑典范 。
目前 , 集庆楼一层已初步建成五十多个展室 , 展出雕艺、戏曲、乐器坊、糕饼铺、老药铺、雕版印刷、纺织、书院、酒坊、算命馆、钱庄、民间服饰、农耕器具等 。此外 , 古代契文、圣旨牌匾、明、清文官服饰和用品等也是展出重点 。
建筑构造
外环土木结构 , 直径66米 , 高4层 。底层53开间 , 二层以上每层56开间 。底层墙厚1.6米 , 无石砌墙基 , 后人在墙外表用鹅卵石加砌1米高的石墙贴面 , 以防土墙被屋檐水溅湿 。建楼时只设一道比其他土楼宽敞的楼梯 , 位设于门厅东侧 , 通至四层 。底层为厨房 , 底层、二层不开窗 , 二层为粮仓 , 三层以上为卧室 。
外环1-4层原为内通廊式 , 清乾隆九年(1744年)维修该楼时 , 为了解决全楼数百人只靠一道楼梯上下造成诸多不便的问题和便于管理 , 对原来的结构稍作改变:底层不变 , 仍为内通廊式 , 二层以上改为单元式 , 每单元6个房间 , 各设一道楼梯 , 楼梯较窄 , 三层每单元分别在梯侧设一神阁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廊道以杉木板相隔 。底层每单元各有一条高出天井与内环户主名下的房子相连的石砌通道 。外环二层以上在每单元的梯间靠外墙处 , 另设一道宽50厘米的暗梯 , 平时用木板盖住 , 外人根本无法发现 , 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才使用 。
外环第四层外墙的9个瞭望台 , 木结构 , 向外挑出 , 既可瞭望又可架设土铳;大门上方的瞭望台可直接观察村口的动静 , 还可封锁正面的通道 , 凭险踞守该楼 。这是由于初溪村地处大山深处 , 当时经常有土匪野兽出没 , 所以建楼者特别注重增强防卫功能 。
楼后侧底层还设一秘密通道 , 在一个房间的外墙上预留距地面高1米、长1.6米、宽0.7米的缺口 , 外用夯土墙封住 , 因用与土墙相同的泥土 , 外人也发现不了破绽;其内向外凹出 , 平时用木板遮住 , 外人进入该房间亦无法发现其中奥秘 。当楼内居民需向外紧急疏散、逃避时 , 可迅速捅开这个秘密通道 , 直奔楼后的山坡 , 隐蔽在树林之中 。
内环与外环以天井相隔 , 门厅至内环之间以青石板铺设通道 。内环单层 , 砖木结构 , 前后向和两侧各有一条约3米宽、高于天井的石砌通道与外环的内通廊连接 。26开间 , 设饭厅、杂物间;房间与房间以杉木板相隔 , 房间前、后向地面以上1米为青砖墙 , 砖墙以上为杉木封板;每一两个房分别开前、后门 , 前门朝向祖堂 , 后门与外环底层贯通 。内、外环均为两面坡瓦屋顶 , 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
祖堂位于楼中心 , 方形 , 单层 , 土木结构 , 以位于后向的厅堂、厅前两侧的回廊和正面的回廊围合而成 , 中为天井 , 正面的门正对楼门 。厅堂宽敞 , 供奉神座 , 两边各设一小门出入 。歇山顶 , 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楼内底层的通廊、天井以及楼外的门坪均以鹅卵石铺面 。

福建土楼在哪里,福建省土楼的背景故事?

文章插图
福建省土楼的背景故事?
福建土楼的产生与中原居民大南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  , 由于北方连年战乱 , 又出现罕见的大旱和蝗灾 , 中原居民被迫大量举族南迁 , 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 , 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 , 福建开始显现新的生机 。
在唐宗章二年(669年) , 唐高宗为了巩固对福建的统治 , 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闽 , 驻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 。
【福建土楼在哪里,福建省土楼的背景故事?】唐末(7—8世纪) , 中原人民为避战乱 , 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 , 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 。土楼的围合式结构和墙上小窗等设计都是为了防御敌人侵略而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