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社交媒体、算法与流量凝视之下的俄乌冲突( 三 )


那是一个媒体叙事的时代 , 在媒体与受众为发布和接收关系的单向传播中 , 信息的中心为职业媒体人 , 民众对于战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媒体的报道 , 信息传输到受众那里也存在时差 。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 使信息的时差和核心化都消失了 , 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成为媒介的一部分 , 公众通过因特网获得大量及时且“不加过滤”的新闻 。 “不加过滤”的结果是第一时间且一手 , 但代价是鱼龙混杂 , 真假难辨 。
24日俄乌冲突爆发当天 , 社交平台上迅速出现城市被轰炸 , 大楼在人们面前轰塌的视频 , 一位乌克兰父亲与女儿挥泪诀别的视频更是催人泪下 。 但很快 , 轰炸视频被证实来自两年前的贝鲁特 , 那位和女儿吻别的父亲也根本不是像视频中所说的那样 。

【算法|社交媒体、算法与流量凝视之下的俄乌冲突】2月24日 , 乌克兰民众搭乘从乌克兰基辅开往波兰普热梅希尔的火车 , 期间在火车站一处临时避难所休息时 , 人们通过手机关注时事 。 图/人民视觉
一些很有故事性的现场照片也被证实不是事实 , 例如广泛出现的泽连斯基身穿迷彩服、头戴钢盔上前线的照片 , 是一年前他视察军队时拍摄的旧图;“轰炸后头裹纱布血流满面的妇女” , 其实是4年前一场瓦斯爆炸的受伤者 , 甚至军事模拟视频游戏《武装部队3》的视频片段被当作真实冲突视频 , 一条乌克兰最大核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在冲突中起火的消息 , 也是几经反转……
专门研究和打击假新闻现象的美国民间智库统计 , 在美国 , 90%以上的信息收集和传播都是通过社交媒体实现的 , 但只有不到1%的用户会在阅读新闻时进行事实核查 , 与此同时大多数人却认为自己非常擅长识别假新闻 。
但那些不真实的消息往往更符合人们的想象 , 因此能够轻易调动起人们的情绪 。 前述智库的负责人称 , “如果你觉得社交媒体没有故意这么做 , 就太天真了 。 ”在这样的情绪化之下 , “我们都成为战争的目标 。 我们的点击决定了哪一方获胜 。 ”
这个世界的叙事方式被改变了 , 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左右着实际战争和政治的进程 。 “军事失败的一方 , 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 , 成为胜利者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昝涛表示 , “现在的舆论技术手段使得战争进程越来越变成一个全透明且全世界人民都参与观察的对象 。 ”
当人们在办公室、客厅、公交车、学校……随时随地可以看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全过程 , 这些事件以及事件中的人便再也不神秘 。 人们曾说 ,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 而如果历史在进程中就一直被直播 , 它成为所有人共有的记忆 , 便无法改写 。
“人类历史上每个时代都发生过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 , 但从未有一次像今天俄乌冲突这样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昝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全球共时性”——这是昝涛为俄乌冲突总结的最突出特点 , 这个前所未有的特点 , 使军事冲突或者说历史事件多出了一个维度 。 这个维度到底意味着什么 , 现在下结论 , 也许为时过早 , 但是 , “战争被改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