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特点和风俗,壮族有哪些比较隆重、重要的传统?

云南壮族特色文化简
云南省有壮族人口121.5万人(2010年) , 主要聚居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此外 , 红河、曲靖、昆明、丽江、楚雄、大理、西双版纳等州市也有分布 。
【壮族的特点和风俗,壮族有哪些比较隆重、重要的传统?】风俗文化 壮族传统住房为干栏式建筑 , 现今广西西南和西北、云南文山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 , 还保持着这种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 。其他地区已普遍使用现代住房 。
壮族传统服饰尚紫色、藏青和蓝色 , 有典雅朴素的特点 。男子头裹布帕 , 上身着对襟青衣 , 下身著黑色大裆筒裤 , 脚穿圆口或尖口布鞋;女子头戴额箍 , 包布帕 , 上身着右衽紧身短衣 , 窄袖束腰 , 下身里穿筒裤外著百褶长裙 , 脚穿圆口或半高筒绣花鞋;腰系绣花围腰;多佩银首饰 , 龙以发簪、大耳环、项圈、纽扣、属相项链、围腰链、胸牌、丝瓜瓤手镯 , 滚边银泡等最显著 。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 , 稻作文化十分发达 , 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 。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 , 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 。如果掺和其他材料 , 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 , 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 。
壮族的节日有春节、元宵、春秋社日、除夕等 , 壮族最具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
壮族传统诗歌文化丰富 , 有古歌、礼仪歌、节令歌、造屋歌、农事歌、纺织歌、酒歌、情歌、儿歌等 。人们通过诗歌传唱获得民族历史、生产生活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还通过对歌比试才智、交谊择偶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 , 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1984年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
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 。壮族民间信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 仰多神 , 少数信仰道教和佛教 。
左江崖壁画是壮族先民杰出和不朽的艺术创造 , 其内容反映了古代壮族先民的社会生活情况 。
铜鼓 , 是壮族的传统乐器 , 也是礼器 ,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目前已出土和收藏的就有700多面 , 民间收藏和登记在册的有1400多面 。铜鼓不仅是一种实用器物 , 同时也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 。它有浮雕式的花纹图案 , 有立体塑物 , 是雕刻艺术和立塑的综合体 , 体现了壮族工匠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 。
壮锦是壮族妇女纺织的手工艺品 , 属我国古代四大名锦之一 。花色品种多样 , 用途广泛 , 可用作床毯、被面、围裙、背带、腰带、手提袋、挎包、头巾、衣物装饰等 。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 , 是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 , 表演技艺如身段、步法、手法、武打等等都有其独特之处 , 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风格 。
     
 
 

壮族的特点和风俗,壮族有哪些比较隆重、重要的传统?

文章插图
壮族有哪些比较隆重、重要的传统?
尝新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 。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 , 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 。是日 , 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 , 并杀鸡宰鸭备猪肉 , 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 , 酬谢其护佑丰收 。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 , 并供上饭菜果品 , 然后烧香、点亮油灯 。一切准备就绪后 , 把狗唤到神龛前 , 舀一大勺新米饭 , 加上各样菜肴喂狗 。待狗吃饱后 , 全家人才围坐聚餐 。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 , 为了感谢狗的功劳 , 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蛙婆节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 , 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 , 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 , 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 , 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 , 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 , 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 , 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 , 为打击侵略者 , 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 , 保卫家园 , 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 , 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 , 乡亲们杀鸡宰羊 , 做糯米糍粑 , 盛情款待 , 欢庆胜利 , 补过春节 , 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 , 人们舞狮子、耍龙灯 , 唱歌跳舞 , 热闹非凡 。农具节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是日 , 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 , 挑到圩上 , 依次排列成行 , 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花婆节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 , 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 , 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 , 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 , 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 , 供祭花婆神 , 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 , 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没有生育的妇女 , 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 , 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 。若日后怀孕 , 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 , 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 , 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 , 把花从桥上接过来 。小孩出生后 , 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 , 定期祭拜 。此俗现已淡化 。三月三歌节壮族的传统节日 。亦称三月歌圩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 ,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 , 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 。这一天 , 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 , 染红彩蛋 , 欢度节日 , 有的持续二三天 。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 。一般为峒场坡地 。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 , 接待外村歌手 。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 , 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 。在歌圩场四周 , 摊贩云集 , 民间贸易活跃 。较大的歌圩 , 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 , 人山人海 , 歌声此起彼伏 , 热闹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 , 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 , 以为定情 。此外 , 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 , 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为弘扬民族文化 , 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 , 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 , 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 , 盛况空前 。1985年 ,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跳岭头节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 。又称“跳岭头” 。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 , 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 。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 。届时 , 各村屯竭塘捕鱼 , 家家户户宰鸭设筵 , 祭祖敬神 。同时还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 。师公戴着面具 , 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斗法”(民间魔术)表演 。表演程序为安坛、请神、收禁、歌舞等 。歌舞过程均有鼓乐伴奏 。清道光年间《钦州志》有载 。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吃新节壮、侗、苗等民族传统节日 。又称开青节、新米节 。每年农历六月举行 , 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届时 , 水稻和玉米已开始成熟 , 人们取少许新谷米 , 煮干饭加菜过节 。若稻谷未成熟 , 就分别在自家的几块上摘回稻穗 , 将其谷浆捏撒在饭锅里 , 以示尝新 。有的地方还以新米饭、酒肉酬祭农神 。有的则以村寨为单位 , 在田间地头或山坡聚集宴饮 , 高歌起舞 , 竟日方休 。据说此节习俗来源于人们对农神的崇拜 , 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民间节日 。莫一大王节桂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也称五谷庙节 。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 。传说是日为莫一大王诞辰 , 因其拯救壮人有功 , 且保佑五谷丰收 , 壮族人民感其恩德 , 故于村前建庙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 。每年行小祭 , 供祭鸡、鸭、猪肉;隔六年一大祭 , 大祭必全村寨集资杀猪宰羊 。届时每家派一人参加 , 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祭仪 , 由村寨头人主持 , 请道公诵经祈祷 。祭时按一年12个月 , 分别将猪和牛的肉、肝、肠、骨头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 , 逐一摆在供台上 。待12道菜供齐 , 即可焚纸行礼 。祭毕 , 将每道菜平均分给各人品尝 。晚上 , 举行对歌、唱戏等娱乐活动 。擂背节桂西一带自称为“布侬”的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语称为“呤勾到” , 意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际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家家户户宰鸡杀鸭 , 做豆腐 , 蒸新米饭 , 供祭祖宗 , 合家欢宴 , 并用米饭喂狗和猫 , 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劳 。晚饭后 , 青年男女穿新装 , 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 , 举行擂背活动 。男女互相挑逗嬉戏 , 你踩我脚 , 我擂你背 。老人小孩也来围观助兴 , 满场欢声笑语 。按习俗 , 男先拍女背 , 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 , 表示女方爱上了男方;若双双互擂 , 表示互相爱慕 。于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场外 , 到村头寨边去对歌 , 吹木叶 , 互诉爱慕之情 , 临别互赠情物 , 确定恋爱关系 。壮年壮族新年 , 时间比春节早一个月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 , 壮族村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 , 合家祭祖 , 联寨拜社 , 喜迎新年 。从十二月初一开始 , 村寨之间便进行规模盛大的集体互访 , 会亲饮宴 , 对歌作乐;青年男女则开展社交活动 , 小伙子们成群结队走村串寨“闹姑娘” , 对歌择偶 。这些活动延续至十二月初七前后结束 。关于壮年的来历 , 相传社王原系孤儿 , 自幼在壮乡乞讨长大 , 力大无穷 , 能除邪降魔 。后来妖魔作祟 , 壮乡遭难 , 人们四处逃散 。社王不忘壮人养育之恩 , 驱魔消灾 , 护田守寨 , 使壮人重返家园安居乐业 。当人们欢庆丰收之日 , 社王才在寨边大树下依棚栖息不 , 时值农历十一月三十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社王 , 便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开年旦日 , 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护 。铜鼓节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 。届时 , 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 , 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 , 悬于木架 , 首先击鼓祭祖 , 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方法是大鼓对大鼓 , 小鼓对小鼓 , 以四面为1组 , 每鼓3人 , 轮换着打 , 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比赛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 , 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 。比赛结束 , 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 , 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牛魂节壮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 。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 。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 , 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的 。是日 , 农家给牛放假一天 , 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 。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 , 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 。家家蒸制五色糯饭 , 用枇杷叶包裹喂牛 。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 , 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 , 边走边唱 , 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 。这一天 , 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 , 然后全家人才吃节饭 。70年代以来 , 牛王节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渐淡薄 , 但敬牛护牛之风犹存 。药王节亦称药师节 。壮族传统节日 。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 。他发现药草 , 为人治病 , 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 。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 , 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 。如桂北一带的壮族此日上山采回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煮水洗澡 。以为此举可使皮肤光洁 , 不生疥疮 。靖西县的壮族则在这天开设药市 , 专卖各种草药 , 买者踊跃 。传说此日之药有特效 。此外 , 各家各户还包三角粽 , 在屋里熬醋液 , 烧柚子皮 , 在门边插艾草 , 以示驱邪逐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