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号10等于多少

√10≈3.1622776601684(精确到小数点后12位)
计算公式
1√ab=√a·√b﹙a≥0b≥0﹚ 这个可以交互使用.这个最多运用于化简 , 如:√8=√4·√2=2√2
2√a/b=√a÷√b﹙a≥0b﹥0﹚
3√a2=|a|(其实就是等于绝对值)这个知识点是二次根式重点也是难点 。当a>0时 , √a2=a(等于它的本身);当a=0时 , √a2=0;当a<0时 , √a2=-a(等于它的相反数)
4分母有理化:分母不能有二次根式或者不能含有二次根式 。当分母中只有一个二次根式 , 那么利用分式性质 , 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二次根式 。如:分母是√3 , 那么分子分母同时乘以√3 。
数a的n(n为自然数)次方根指的是n方幂等于a的数 , 也就是适合b的n次方=a的数b 。例如16的4次方根有2和-2 。一个数的2次方根称为平方根;3次方根称为立方根 。各次方根统称为方根 。
求一个指定的数的方根的运算称为开方 。一个数有多少个方根 , 这个问题既与数的所在范围有关 , 也与方根的次数有关 。
在实数范围内 , 任一实数的奇数次方根有且仅有一个 , 例如8的3次方根为2 , -8的3次方根为-2 ;正实数的偶数次方根是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 , 例如16的4次方根为2和-2;负实数不存在偶数次方根;零的任何次方根都是零 。
在复数范围内 , 无论n是奇数或偶数 , 任一个非零的复数的n次方根都有n个 。如果复数 ,  那么它的n个n次方根是 , k=0 , 1 , 2… , n-1 。

根号10等于多少

文章插图
根号的由来
现代 , 我们都习以为常地使用根号(如√等) , 并感到它来既简洁又方便 。
古时候 , 埃及人用记号“┌”表示平方根 。印度人在开平方时 , 在被开方数的前面写上ka 。阿拉伯人用 表示。1840年前后 , 德国人用一个点“.”来表示平方根 , 两点“..”表示4次方根 , 三个点“...”表示立方根 , 比如 , .3、..3、...3就分别表示3的平方根、4次方根、立方根 。到十六世纪初 , 可能是书写快的缘故 , 小点上带了一条细长的尾巴 , 变成“ √ ̄” 。1525年 , 路多尔夫在他的代数著作中 , 首先采用了根号 , 比如他写4是2 , 9是3 , 但是这种写法未得到普遍的认可与采纳 。
与此同时 , 有人采用“根”字的拉丁文radix中第一个字母的大写R来表示开方运算 , 并且后面跟着拉丁文“平方”一字的第一个字母q , 或“立方”的第一个字母c , 来表示开的是多少次方 。例如 , 中古有人写成R.q.4352 。数学家邦别利(1526~1572年)的符号可以写成R.c.?7p.R.q.14╜,其中“?╜”相当于括号 , P(plus)相当于用的加号(那时候 , 连加减号“+”“-”还没有通用) 。
直到十七世纪 ,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第一个使用了现今用的根号“√ ̄” 。在一本书中 , 笛卡尔写道:“如果想求n的平方根 , 就写作  , 如果想求n的立方根 , 则写作。”
有时候被开方数的项数较多 , 为了避免混淆 , 笛卡尔就用一条横线把这几项连起来 , 前面放上根号√ ̄(不过 , 它比路多尔夫的根号多了一个小钩)就为现时根号形式 。
立方根符号出现得很晚 , 一直到十八世纪 , 才在一书中看到符号 的使用 , 比如25的立方根用 表示 。以后 , 诸如√ ̄等等形式的根号渐渐使用开来 。
由此可见 , 一种符号的普遍采用是多么地艰难 , 它是人们在悠久的岁月中 , 经过不断改良、选择和淘汰的结果 , 它是数学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 而不是某一个人凭空臆造出来的 , 也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按住ALT , 然后按顺序按41420(小键盘)就可以打出电脑中的根号“√” 。
【根号10等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