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可以称为乡贤,古代乡贤的标准和条件?

乡贤是汉语词语,一般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 。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 。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 。迄于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 。因之,形成一套完整的官方纪念、祭奠仪式 。
乡贤存在两种:一种是“在乡”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乡”的乡贤 。
【什么人可以称为乡贤,古代乡贤的标准和条件?】“在乡”的乡贤则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乡村走出去、现已退休的党政干部和教师、劳动模范中,不少人很有热情和担当,他们的经济基础较为稳固、社会关系较为广泛,成为现实或潜在的乡贤;另一类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之后出生的人,有很多在改革开放中进入城市,其中一些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会而回乡创业,他们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乡贤;除此之外,为人正直公道、有公共服务精神、受人尊重的村民,以及其他具备一定资质的社会志愿者,也可以成为现代乡贤群体中的一部分 。

什么人可以称为乡贤,古代乡贤的标准和条件?

文章插图
古代乡贤的标准和条件?
明朝在选择乡贤时,除了考虑功德言之外,是否为官也是乡贤评定的必要条件 。而到了清代,则把是否出仕,不再视为评定乡贤的必要条件 。只要你在乡里有善举,比如一些商人在家乡建义田、设义学、修建道路桥梁等,都有可能被认定为乡贤 。明清两代乡贤的确立,需要由地方公举,再经官方审核批准,然后进入乡贤祠 。到了近代,北洋政府曾以官方名义,树立了一批乡贤 。
另外,在如何界定乡贤上,学术界有一种泛化的现象,即认为凡是本乡出去的人才,不管其对本乡建设有没有贡献,都归入本乡的乡贤,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容易导致概念混淆 。笔者认为,乡贤应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应出生于乡里;二是应在本乡具有较高的道德声望和才能表现,尤其是道德声望,更重要;三是应给本乡有一定的贡献业绩,比如在资金上对本乡建设有较大投入,或者本人实际应在本乡至少服务若干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