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空调双寡头格局裂开一条缝隙 飞利浦空调背后的资源重置

显示器|空调双寡头格局裂开一条缝隙 飞利浦空调背后的资源重置

【显示器|空调双寡头格局裂开一条缝隙 飞利浦空调背后的资源重置】3月4日 , 飞利浦空调产研基地奠基仪式在安徽滁州举行 , 据悉 , 该产研基地位于滁州市南谯新区 , 总投资100亿元 , 分三期实施 , 主要用于研发生产飞利浦家用空调、大型商用空调及压缩机、电机等配套设备 。 其中一期家用空调项目总投资35亿元 , 用地达659亩 , 总建筑面积45万㎡ , 投产后预计年产能为500万套空调 。

近年来 , 中国空调市场增量逐渐见顶 ,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提到 , 自2018年中国空调市场总体规模达到历史巅峰后 , 空调内销市场需求减缓 , 空调产业进入以存量换新为主的瓶颈期 。 中国空调市场总体规模下行 , 市场消费意愿降低 , 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等因素为行业带来严峻挑战 。 在此情况下 , 空调行业亟需摆脱价格战的束缚 , 实现产品在健康、智能、舒适、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创新升级 。
目前 , 空调行业以美的和格力为第一阵营的双寡头格局较为稳固 , 但平静的局面下其实暗流涌动 。 近年来 , 包括奥克斯空调、美博空调、小米空调等在内的一系列二、三线品牌突围战 , 成为搅动市场的鲶鱼 。 而现在 , 飞利浦空调的加入 , 又成为行业变局的一条暗线 。
之所以这样讲 , 在于飞利浦空调背后折射的是渠道变革之下 , 空调行业已经不是原来的铁板一块 。
尽管冠以“飞利浦”的名号 , 但飞利浦空调其实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空调品牌 。 众所周知 , 随着荷兰皇家飞利浦在家电领域的业务萎缩 , 飞利浦开始以品牌授权代工的模式来获取利润 。 此前 , 飞利浦空调由美博空调贴牌代工并负责运营 , 运营模式也类似小米空调 , 主要通过性价比产品获客 。
但是 , 随着飞利浦空调管理团队的更迭以及自有产研基地的建设 , 其原来的运行模式大概率会发生转变 。 当前 , 操刀飞利浦空调的管理团队是格力电器原执行总裁黄辉以及原总裁助理胡文丰等人 。 黄辉曾是格力电器的二号人物 , 主抓技术领域 , 自1992年毕业后即加入格力电器 , 拥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 。 2021年2月21日 , 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 , 公司董事会于2月19日收到公司董事、执行总裁黄辉的书面辞职报告;辞职后 , 黄辉将不再担任格力电器任何职务 。 而胡文丰原来曾任格力电器总裁助理 , 并主管销售 , 同时兼任晶弘冰箱董事长 。 目前 , 黄辉任飞利浦空调董事长 , 全面负责研发及公司大小事务 。 而胡文丰以及原格力电器电商管理部部长李鹏 , 则分别担任飞利浦空调中国运营总部总裁和副总裁 。
黄辉等管理团队的加盟 , 为飞利浦空调带来了空调行业人脉资源底蕴 , 而滁州百亿产研基地的奠基 , 无疑成为飞利浦空调建立稳固“大本营”的第一步 , 这有利于改变飞利浦代工贴牌下的轻资产模式 , 强化品牌的研发和制造标准 , 进而提升产品质量 。
此外 , 飞利浦空调背后还隐隐浮现出高瓴资本和格力电器渠道代理商的身影 。
“飞利浦”空调获得品牌授权 , 不难让人联想到高瓴资本 。 2019年高瓴资本以417亿元入主格力 , 成为格力电器第一大股东 , 当时业界评述认为高瓴资本的入驻开启了格力电器“无实控人”时代 。 不过 , 高瓴入驻后 , 格力电器股价随后开启“下跌”模式 , 彼时高瓴股份转让价格为46.17元 , 而到2022年格力电器股价已经在34元左右徘徊 , 高瓴的投资浮亏25%左右 , 这其中有疫情、市场、内外部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 , 但其中还可能涉及控制人之间的股权之争 , 一些投资者认为格力与高瓴“双方存在经营理念的不合” 。